25例门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分析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che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25例门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旨在给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策略上提供有益帮助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2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应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2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男孩18例,女孩7例,男女比例约为2.57:1。25例患儿诊断时的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5.8岁。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轻度增多3例(12%),中度增多12例(48%),重度增多10例(40%)。外周血AEC增高程度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3.病因包括感染6例(24%),其中EB病毒感染1例(4%),寄生虫感染5例(20%),包括钩虫感染2例,人芽囊原虫1例,2例临床诊断寄生虫感染;过敏性荨麻疹2例(8%);病因不明确17例(68%)。4.25例患儿中以皮肤受累表现多见,为17例(68%),全身表现为9例(36%),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表现各为8例(32%)、5例(20%)。5.25例患儿外周血AEC范围为1.1~25.84×109/L,平均值为8.30×109/L,其中17例(68%)患儿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6.5例寄生虫感染患儿,予驱虫药治疗1个月后,4例获得满意疗效,1例患儿治疗过程中复查AEC再次升高。2例过敏性疾病患儿予地氯雷他定治疗后症状和外周血均获得缓解。7例患儿采用泼尼松单药治疗,总治疗25有效者6例(85.7%)。9例患儿予地氯雷他定治疗,总治疗有效者有2例(22.2%)。有2例患儿分别予泼尼松联合环孢素、泼尼松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均获得PR。25例患儿中有6例因疗效欠佳而更改治疗方案,4例患儿更换泼尼松治疗后疗效得到提升;2例患儿改用伊马替尼治疗,其中1例在用伊马替尼6个月后获得CR,另1例在予伊马替尼联合泼尼松治疗后2个月获得PR。结论:1.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儿童中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以学龄前期多见,幼儿期次之。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症状以皮肤受累多见,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次之,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3.多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泼尼松治疗有效。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在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伊马替尼治疗。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属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锻炼学生的词汇、句式和词义分析等方面英语能力,以实现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小
单元设计是在整体观下对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等要素的系统性设计.以“酸和碱”主题为例,阐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流程,发挥化学核心概念的
目的:探讨应用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对广西和云南树鼩群体进行分类鉴定的可行性,为树鼩种群的分类鉴别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分子分类模式,也为后续建立高感染率的树鼩肝炎模型和培育
立足单元的教学设计能帮助教师摆脱一课一时的限制,从更高、更整体、更系统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作者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为例,基于化学学
文章分析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教材内容,针对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中利用化学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铝的制备,同时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境脉”视域下基于HPS教学模式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科学史”为脉,以“活动链”为境,采用材料阅读、实验设计等形式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升
在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只有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In the main
回顾近年来教育的发展与生存,依然离不开教育教学这条主线.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围绕全体师生,开展全方位的有效的服务.随着教育改革的
微课是作为现代信息化教学中一种较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本文将微课应用到职业高中机电专业教学中.分析了微课在职业高中机电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局限于课内教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部分,发挥着模范带头、组织管理和桥梁助手的作用.本文全面分析了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