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及涤/氨混纺针织物色渍成分分析及其低成本改善途径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uckch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面料对多种纤维的混纺、交织和复合纺织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涤/氨混纺针织物即为其中较普遍的一类。实际生产过程中,分散染料的艳兰系列上染涤/氨混纺针织物时,极易产生色渍。由于色渍在染色成品中所占的比例,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减少或消除色渍是生产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鉴此,本文针对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SCT)涤、涤/氨混纺面料色渍形成的原因,从各方面进行探究,旨在找寻既经济又合理的解决途径。文中首先采用扫描电镜(SEM)观测色渍在织物表面的位置形貌;然后选用有机溶剂对织物色渍及染缸内残渣进行有效溶解,通过薄层色谱(TLC)对其分离分析,基于跑板点数、比移值(Rf)进行色渍及染缸内残渣成分的初步鉴别;用熔点仪测量纯化后色渍固体残渣的熔点;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相关官能团,确定色渍成分结构。此外,本文还从染料、助剂的理化性质出发,对色渍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含括以下方面:采用双层滤纸法,通过过滤时间和分散等级测试染料、助剂的分散性;采用Datacolor测色配色仪测定移染后原布和染色布的K/S值,并计算染料移染率;借助染色法,通过试样表面染料斑点数评估分散染料的热聚性;通过不同升温工艺,结合显微镜法观测染料颗粒外观以研究色渍的形成过程。最后,针对不同因素,在尽可能低成本的前提下改善加工工艺(如洗缸工艺、前处理工艺)及配方,旨在降低或避免色渍产生。研究结果表明:(1)乙酸乙酯加热回流可有效溶解布面色渍,其成分为染料自身凝聚或缸内固体残渣(如前处理油、染料结块、低聚物)诱导染料聚集所致。(2)分散Blue S-R和分散Blue S-RWF的常温分散性、高温分散性、扩散性较为一般,但移染性差;分散Blue S-R与助剂共用其分散稳定性略差,偶尔会出现点状凝聚物,且其热聚性与其升温时的结晶状态有关,其在小试中,90℃-120℃快速升温(3.5oC/min)可避免色渍的产生,但升温速度过快可能会产生色花;而分散Blue S-RWF的热聚性则与结晶状态无关。(3)分散染料染色时恰当选择分散剂及匀染剂可避免色渍产生。对于助剂WS, HS-2085. DMB而言:HS-2085与DMB的分散性好于WS; DMB移染性最好,而HS-2085与WS对不同染料的移染性提高程度不同。对分散Blue S-R和分散Blue S-RWF来说,WS提高染料的移染性好于HS-2085;采用HS-2085提高Blue S-R和Blue S-RWF的分散性,用DMB提高二者移染性。(4)对于分散Blue S-R和分散Blue S-RWF的实际生产:出现色渍的面料一般为超细(0.5D)或特细(1D)纱线织物;200kg喷射溢流染色机J型缸D27、D28和200kg喷射溢流染色机O型缸D60易出现色渍,需注意缸体的清洗;色渍出现与染料的用量也有一定关系,对于分散Blue S-RWF染料用量超过0.58%(o.w.f)一般就有色渍产生。(5)分散染料Blue S-RWF涤纶织物染色时,采用改进工艺,并将分散剂HS-2085替换WS可避免色渍的产生,且可降低生产成本75%。
其他文献
本文课题是“发芽谷物(玉米)淀粉特性的研究”主要研究通过玉米天然生长的自然方法改变酶(主要是淀粉酶)活力来改变天然淀粉化学结构,以得到变性淀粉。然后测变性淀粉的特性粘度,并
我校少科院成立于2010年,通过五年的小课题研究,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选择来自生活中有意义的、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小课题;要精心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以便学生解决研究的问题;让学生
本文以福州长乐区永荣城市广场水景工程为例,深入分析了水景工程施工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管道铺设、混凝土施工、水景滑动层和压缩层处理、试水施工等技术要点,并对施
经纱在织造生产时要承受多种摩擦作用,如与后梁、经停片、综丝、钢筘等织机机件以及经纱与经纱间的摩擦等。在经纱张力的周期性变化及持续累积的摩擦损伤作用下,经纱就会发生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棉纺织品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越高,而棉纱线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决定棉纺织品质量的优劣。实际纺织过程中即使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最新的设备和最好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上皮来源口腔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为遗传、环境、感染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随着烟酒等经典因素的逐年减少,
菊芋也叫洋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寒、抗旱、耐践踏、适应性强、栽培管理条件要求不高等特点,房前屋后、闲散地片均可种植。每亩可收获块茎2500—3000kg,鲜茎叶2500kg
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数据处理的速度也在迅速提升。但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日益提高,数据的处理量一直是十分巨大的,人工操作在与大量
<正>1.引言在实际地层中往往在浅层存在着强反射界面,这些强反射界面一般是由一些低速层引起的。当浅层存在煤层等低速层时,会与围岩形成强反射界面,由于该界面的能量屏蔽作
会议
建立了重型商用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系统的硬件在环仿真模型,提出了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TCU)底层和控制层的测试方法,并根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的测试用例,为TCU程序设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