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宗教和睦并存于同一区域、同一民族,乃至同一家庭,是藏彝走廊三江并流地带最为突出的宗教文化特征。其多民族和谐相处,多种宗教和睦并存的情状曾以美籍英国作家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而蜚声海内外,因而多元宗教并存不仅具有区域内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实践意义,更具有了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意义。因此,对三江并流区域多元宗教并存的研究,不但可以为宗教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多元宗教并存研究提供田野个案,而且对其动因、演变及特点的思考,可以丰富相关学科理论。在现实意义方面,可为当下政府制定与实施宗教与民族政策提供咨询参考。然而,对于藏彝走廊三江并流地带多元宗教并存的研究历来关注的是怒江区域,而作为其核心地带的处于澜沧江流域核心区域的茨中却关注者少,研究成果更是少见。本研究从历史与当下茨中地区藏族与纳西族宗教认同与族群认同的相互交织,并且伴随社会历史变迁而变迁的特点为切入点,一方面关注多民族、多元宗教并存区域内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之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关注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社会历史变迁的关联性,同时也关注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互动和族群的地缘、族源、血缘、经济互补、文化互动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以期真实、完整地呈现茨中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从一种宗教到多元宗教演变历史图景及其动因,以及实践意义。本文内容分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就本论文的选题原因和意义,田野点情况,研究综述以及本选题所涉及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做了概述;第二部分,笔者就茨中藏族与纳西族的族源以及宗教信仰历史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笔者以茨中多元宗教并存现状的田野考察为依据,对茨中宗教认同与族群认同的互动及其演变动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