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乒乓球运动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无论从打法、技术、战术上,还是器材、规则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发展创新。自从1960年日本为了对付中国的直板快攻和欧洲的削球防守而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弧圈球。弧圈球的产生,给乒坛带来了旋转与速度的较量。这使技术和战术在不断演进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将竞技要素和制胜因素发挥到更高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横拍弧圈球技术比横拍快攻技术更先进,更能制造出合理的击球弧度,更能在实战中体现出优势。弧圈球技战术已经在乒乓球运动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弧圈球技战术要想在未来有所发展,就必须注重弧圈球技战术在实战中的运用效果,合理有效地发挥弧圈球技战术的优势。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中欧的技战术差距越来越小,这就要求在竞赛和训练中提高和完善技战术的运用效果。本文针对此情况对中欧选手在比赛中弧圈球技战术运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寻找其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这将为我国乒乓球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中、欧男子乒乓球横拍选手在三大赛事中弧圈球技术发展进程、在比赛中技术运用所占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并对中、欧弧圈球技术的运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弧圈球技术运用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欧洲选手的特点。结果表明: 1.通过对中、欧横拍弧圈球技术的比较,欧洲选手运用弧圈球的效果要优于中国选手,其中欧洲横拍弧圈球反手技术的运用和相持能力是值得我们借鉴。2.中国选手正手弧圈球技术使用率低,得分率高,命中率也高,但正手拉、冲弧圈球的杀伤力不高。反手技术弱,只作为防守或过度性技术,主动上手能力、相持或防中转攻能力均不如欧洲。3.欧洲选手正手拉出的弧圈球冲击力大,反攻能力强,落点角度大,拉出的球比较旋转,但是近台技术相对弱,不够灵活。反手拉球果断,具有隐蔽性,命中率也高。4.发抢段,欧洲选手的上手意识强,但技术组合变化少,技术结构不协调,相持转换能力弱,这将限制弧圈球的冲击力和节奏的变化。中国选手运用弧圈球的稳定性高,节奏变化多,技术运用比较均衡,近台相持转换能力强,组合技术之间衔接好。但发长(短)球、侧身拉弧圈球少,正手全台走动抢攻意识和能力不强。5.接抢段,中国选手反攻能力弱,过多作为防御,主动进攻意识不强。抢攻不够果断,即使进攻,但击球质量低,落点变化少,给对方造成的威协力不大。6.相持段,欧洲选手的相持能力比中国选手好。中国选手相持转换的威胁力不强,对拉弧圈球的冲击力强,要重视击球力量和落点变化,为在相持中提高弧圈球的进攻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