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特点及教育训练模式研究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SuperM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军人心理素质是军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常驻高原军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打赢未来战争的保障,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军事心理焦点方向之一。研究高原军人心理素质特点和教育训练模式不仅是增强我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也对丰富和发展军事心理学理论和推动部队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外军多从“心理品质”角度开展研究和教育训练,目前外军心理训练体系已逐步完善和规范。国内关于心理素质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研究方法,我军军人心理素质的研究已经完成了军人心理素质的概念、结构和测评工具及其常模的建立,对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对特殊环境作业军人,特别是驻防高海拔高原军人的心理素质特点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1)调研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特点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了解常驻高原军人对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需求;(3)建立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4)最后对构建的教育训练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以常驻高海拔的2589名高原陆军现役军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军人心理素质量表(Mental Quality Questionnaire for Army men,MQQA)、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作为测评工具,使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等量性研究方法,对高原军人心理素质的特点、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为维护常驻高海拔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开展针对性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紧紧围绕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这个主题,选取军政、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家教授和基层心理骨干共80名,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构建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第三部分以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为依据,结合高原部队日常军政教育训练,选取90名高原新兵开展实验研究,检验教育训练效果,最终建立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为将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融入军政教育训练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主要结果:1.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总体状况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军人常模。在调研的2589名高原军人中,心理素质表现优秀和良好的军人不足1%;心理素质表现中等的军人占总体的54.54%,其余军人的心理素质都表现较次或较差。2.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人口学特点性别上,女军人忠诚度显著高于男军人(P<0.01),其余差异不显著;级别上,总体心理素质表现出军官最优、士官次之、士兵最差的趋势特点(P<0.05,P<0.01);文化程度上,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多,心理素质越好的特点(P<0.01);非独生子女忠诚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1),其余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总分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军龄、驻高原时间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越长,心理素质越好的特点;军龄增加军人心理素质呈现出“升高—下降—升高”的波动变化趋势,且3年军龄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随着驻高原年限的增加,军人心理素质也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特点。3.常驻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常驻高原军人SCL-90总均分、人际关系、偏执、睡眠和饮食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1),躯体化均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其余差异不显著(P>0.05)。常驻高原军人MQQA总分、各维度分与SCL-90总分、各因子分有显著的负相关。4.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需求现状(1)在1053名高原军人中,有56.54%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教育训练,有35.52%参加过健康教育讲座,其余参加过个体辅导或咨询;有近80%的高原军人认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训练“非常必要”和“比较欢迎”。(2)高原军人最感兴趣的教育训练内容主要是: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合理认知与教育、情绪与压力管理、意志品质与培养等;军官对婚恋、复员转业、训练等心理调试内容的需求显著高于士兵和士官(P<0.01);军官在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行为问题、心理危机与干预等方面的需求也高于士兵和士官(P<0.05);男军人对意志品质培养、婚恋心理、复员转业心理调适、训练焦虑与调控、心理危机与干预等方面的需求高于女军人(P<0.01,P<0.05)。(3)高原军人对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最欢迎;军官对时间、人员的安排与士兵和士官有显著差异(P<0.01);男军人对每周训练时间、心理学专业人员、个体辅导和咨询的需求都显著高于女军人(P<0.01,P<0.05)。5.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的初步建构根据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特点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需求现状,结合德尔菲法专家访谈结果,初步构建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目标导向整合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教育训练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价5个部分。6.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该模式开展高原新兵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有显著效果:(1)教育训练前,两组新兵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P>0.05);教育训练后,实验组新兵SCL-90总分、强迫、焦虑因子分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后测比较提示,训练组新兵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新兵(P<0.01)。(2)教育训练前,两组新兵心理素质状况无显著差异(P>0.05);教育训练后,实验组新兵心理素质水平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兵心理素质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后测比较提示,实验组新兵忠诚和耐挫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新兵(P<0.01);两组新兵前后测应对方式无显著变化(P>0.05)。(3)教育训练前,两组新兵军事训练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教育参训后,实验组新兵3000m跑、仰卧起坐、双腿深蹲、俯卧撑、投弹、5×10往返跑的成绩都有显著提高(P<0.05,P<0.01),对照组新兵仰卧起坐、俯卧撑、5×10往返跑的成绩也有显著提高(P<0.01),而其余成绩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新兵后测成绩比较显示,除仰卧起坐外,各项军事成绩实验组都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结论:1.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显著低于军人常模,总体水平中等偏下。表现为军官优于士官和士兵,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素质越好,军龄和年龄越长心理素质越好等特点。这提示:应加强高原军人教育训练,并着重关注高原青年军人,特别是士兵的心理素质培养。2.常驻高原军人躯体不良感受明显,说明高海拔气候对军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应重视高海拔气候条件下军人心身健康的防护工作。研究提示,常驻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人际关系、偏执、睡眠和饮食方面有显著改善。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素质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3.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需求存在明显群体差异,因此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特点,分层制定方案,以提高其适用性。4.常驻高原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是以“面向全体高原军人,保障军人心理健康,发展优良心理素质,增强部队凝聚力,保护和生成战斗力”为总目标的目标导向整合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教育训练子目标、教育训练内容、教育训练过程、组织方法和评价体系5个部分。5.将该模式运用于高原新兵集中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开展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常驻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军事训练效果,经修改完善后可以推广运用到高原基层部队。
其他文献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受制于对苏关系的起伏变化,到因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导致的分歧和疏离,再到新时期的机制化合作,不仅反映出国际格局与时代主题的
综述了近年来高阻燃性含磷热致性液晶高分子以及相应原位增强阻燃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设计合成具有合适介晶转变温度的高阻燃性含磷热致性液晶高分子,然后利用热致性液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性意识的逐步开放,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象日趋普遍,这给他们日后的婚姻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虽然社会科学各领域学者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重症细菌感染、局部细菌感染及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儿童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RP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的水平测定,同时比较重症感染儿童抗生素治疗前后降钙
吴虞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诗人、词人。作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他著文反孔非儒,兼谈教育、政治与女权,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诗学观和词学观。他创作丰富,不仅有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清洁能源机制(CDM)中的碳汇合作项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开展碳汇合作项目的优
目的:了解我国前列腺炎样症状的发生情况、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影响因素治疗情况及其与性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的相关性。方法:对我国15~60岁男性社区人群15000人进行问卷
<正>物理课堂小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教学内容所进行的整理、归纳、深化,是一个提炼、概括和系统整理的过程。课堂小结是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物理教师通
南唐后主李煜与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虽相隔700余年,但是却有着类似的经历与体验,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本论文共分六章展开论述。绪论简介李煜、仓央嘉措的生
受限于人体组织有限的再生修复能力,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一直是骨科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逐渐兴起为克服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策略,然而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问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