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哈希位选择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希学习是一种典型的哈希学习技术,它将数据转换为哈希码表示,以降低数据的存储开销和检索所需的时间成本。位置敏感哈希技术(Locality Sensitive Hashing,LSH)是哈希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法之一,它通过随机的方式生成一组哈希函数,将高维实值向量映射为相应的哈希码。当所生成的哈希码长度足够长时,位置敏感哈希能够达到理想的检索精度。然而,长哈希码不仅增加了数据所需的存储空间和检索时间,而且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冗余哈希位,这些冗余的哈希位甚至会影响最终的检索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哈希位选择框架,旨在从长哈希码中选择出有效的哈希位。在该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有效的哈希位选择算法:1)多尺度准则下的哈希位选择算法;2)基于互信息与标签相似度保留的哈希位选择算法。除此之外,本文还在选择出的高质量哈希码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质量哈希码对哈希学习模型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多尺度准则下的哈希位选择算法。为了从不同角度描述每个哈希位对整体哈希学习的影响,本算法从单个哈希位的重要性和多个哈希位之间的相似性来度量哈希位的质量好坏。在该算法中,我们使用了5种度量标准来对每个哈希位进行评分,如拉普拉斯分数、方差、平衡性、和数据相似性保留等,哈希位的得分越高,该哈希位的质量越高。除此之外,我们还使用了6种高效的指标来度量两个哈希位之间的相似性,如皮尔逊系数、Jaccard距离和欧式距离等。通过去除两个具有高相似性的哈希位的其中一个来进行哈希位选择。在多个大规模图像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选择后的短哈希码的性能能够与原长哈希码的性能保持基本一致,同时去除了原长哈希码中大量的冗余哈希位。·基于互信息与标签相似度保留的哈希位选择算法。不同于上述多尺度准则下的哈希位选择算法,本算法在考虑单个哈希位标签相似度保留能力的同时,减少选择出的哈希位之间的互信息。互信息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包含的信息量越大,两个哈希位之间越相似。我们希望选择出的哈希位之间的互信息要越小越好,同时每个哈希位要能够保留原数据之间标签信息的一致性。那么哈希位选择的过程可以转化为一个二次规划问题,使用动态者理论可以有效求解。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算法选择出的哈希码性能超过了原长哈希码,且远高于经典的一些哈希算法。·高质量哈希码下的哈希学习算法。在现有的哈希学习算法中,大部分算法都通过随机初始化哈希码的方式来进行哈希学习,即哈希学习模型的输入为随机哈希码,然后学习模型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来生成质量更高的哈希码。本文基于哈希位选择的思想,使用选择后的高质量哈希码来初始哈希学习模型,得到比随机方式更优质的哈希码。在设计哈希学习模型时,主要考虑了哈希码与原数据之间的量化损失和哈希码保留原数据的局部相似性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高质量的哈希码初始化哈希学习模型所得到的哈希码性能高于随机方式下学习得到的哈希码。
其他文献
汞、镉和铅是有害的重金属,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有害作用。然而,水稻应对汞、镉和铅胁迫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水稻耐汞、镉和铅胁迫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理对培育耐汞、镉和铅胁迫相关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调控方式。作为一种蛋白磷酸酶,PP2C在植物应对逆境的抗性和耐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水稻PP2C基因在耐汞、镉和铅胁迫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利用本
学位
种间联结指在同一空间分布上不同物种彼此间的相互关联性,通常作为群落分类的一种依据,是探讨在生态系统中植物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及评判标准,对理解群落中物种共存、种群分布及动态演替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上世纪以来,种间联结的分析方法经过多次补充和完善,已经广泛运用于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但是目前种间联结的测定往往只是对群落间物种相互关系的外在描述,得到的只是群落动态演替的现状或植物间竞争的结
学位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K)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叶片衰老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拟南芥细胞分裂素转运蛋白AtABCG14参与CK在植物体内的长距离运输,主要负责将根部合成的反式玉米素(trans-zeatin,t Z)类CK通过木质部向地上组织运输,并参与地上组织CK的卸载和再分配。然而,AtABCG14转运CK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前
学位
系统共生表示的是一种生态进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宿主相关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相似性能够反映宿主的系统发育关系。然而,这一模式并不一定持续存在,宿主特征、生活方式、环境条件等都可能影响系统共生的出现。目前已有许多科研人员在较广的生物分类范围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包括哺乳动物、植物根系、水生物种等,然而对于两栖动物系统共生的研究很有限。确定是否存在系统共生对于其机制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微生物群落研究是系统共
学位
类病斑是指植物在没有明显的逆境、机械损伤或病原体侵害时产生的坏死斑,与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HR)产生的坏死斑非常相似。类病斑突变体是一类研究防御反应机制、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理想材料。此外,水稻叶片衰老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是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众多因素参与调控水稻的类病斑和叶片衰老,包括温度、光照等外部
学位
大豆异黄酮具有较高的营养学价值,在饲料及食品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所含的异黄酮糖苷难以被动物体消化吸收。本课题从β-葡萄糖苷酶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入手,运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液体菌种培育等方法探究了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CCC 32589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条件优化、β-葡萄糖苷酶水解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参数,并将其应用于土鸡养殖中,研究日粮中添加β-葡萄糖苷酶对土
学位
斑点叶是指在没有受到外界病原体侵害的情况下植物体自发产生典型的坏死病斑的现象,它是水稻中一种常见的有害变异,会导致水稻质量变差、产量下降。目前研究发现,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和植物防御反应的激活是斑点叶表型产生的主要原因,斑点叶对于植物抗病性的增强起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EMS化学诱变处理水稻粳稻品种台北309,获得了一个新的斑点叶突变体,并将其命名为s
学位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是指植株在没有病原菌侵染的情况下会自发形成坏死病斑,且生理生化反应类似超敏反应,因此该类突变体是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和解读植物抗病机理的理想材料。水稻类病变突变体T39是常规粳稻品种浙粳22经EMS诱变所得,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该突变体病斑的形成需要光照条件的诱导,对7个白叶枯病生理小种均具有高抗性。遗传分析表明T39突变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本研究以T39为材料,对其进行表型特
学位
目的:探究脾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应用补肾调冲汤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0月-2020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脾肾阳虚型PO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排列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32例,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33例,加用补肾调冲汤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首次就诊时)及用药后(治疗3个疗程后)的
期刊
基于医学理论分析祛痘类护肤品在研发与备案中的功效评价的方法。根据痤疮的医学治疗理论,针对祛痘类护肤品在实际研发和备案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清洁、去角质、抗菌、抗炎、修复和预防复发的各种功效评价方法进行综述比较。人体功效评价方法具有直观、科学、准确、可靠的优势,但仅针对表观结果,不利于横向对比,对受试者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且周期长,投入大;实验室评价方法医学理论的针对性更强,安全性高,周期短,但是却不能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