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学派和文化学派的出现,人们已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模棱两可以及异质的混乱看作是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一部译作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该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密切相关,如果忽视了历史文化的大背景,将翻译文本置于真空之中,单纯的从字面语法来加以评价,将有可能扭曲译者的原意,对译本做出错误的评价,忽视其对某一历史时期翻译文坛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与功绩。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翻译文学在特定时期内的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时,翻译活动将会作为革新力量引进新的思想和写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常常会打破本国文学的规范,使译本保持原文的“充分性”。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地位时,译者会为外国的文本寻找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倾向于译本的“可接受性”。
本文试图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框架,通过对翻译文学历史的系统的描述,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地位与翻译策略的演变关系,证明了前期的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欧化为主;而后一个时期的翻译文学走入我国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则以归化为主。
继而对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的小说jennie Gerhardt的两个中译本,分别是傅东华1935年和范文美2001年翻译的《珍妮姑娘》在词汇、句法、篇章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对在翻译文学中心地位的影响下的傅东华译本所采用的欧化翻译策略以及在翻译文学边缘地位的影响下范文美译本所采用的归化策略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分析,从而证实了翻译文学的不同地位对译本翻译策略产生的影响并对傅东华的译本做出了历史的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