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影视动画在数码科技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丰富了自身技术的表现力,并拓宽了动画形式的应用领域,这种宽领域的动画形式被称为“泛动画”现象。“泛动画”虽然提升了动画的视觉效果,但其表现形式却显露出了技术味过重、内容表达层次较低及误导大众正确的动画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升影视动画的艺术格调、揭示影视动画自身的艺术价值作为研究目标,对影视动画的戏剧性表演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展开论述。动画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影视表演的形式进行发展,它构建故事框架的理论是戏剧;组织镜头、叙述故事的方法是影视技巧;角色性格的塑造则是依靠表演。而动画与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更偏重塑造角色性格,所以动画是戏剧与影视大类下的一门具有自身特点的影视表演艺术。作为一门影视表演艺术,表演的思维和技巧是支撑动画的关键。本文主要以影视动画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方法为论点,论述了动画与戏剧艺术、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即动画一直是遵循戏剧、影视的艺术目标:以演绎故事带动观众思想,进行发展的。其次,本文以动画的表演性作为衡量动画艺术的基准,分析了“泛动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形式大于内涵、技术至上、误导动画观等问题,为引入“表演”理论做出铺垫。再次,本文以三大表演体系的表演观为理论,论述真人戏剧与动画片在表演上的共性与区别,归纳了三大表演体系对动画表演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斯坦斯尼拉夫斯基的体验表演体系如何提升动画表演的感染力、布莱希特的间离表演体系如何加强动画表演的说明性、梅兰芳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如何丰富动画的表演效果,进一步论证了动画的表演艺术特征。最后,本文系统梳理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表演风格、日本动画的现实性表演风格、欧美动画的童话性表演风格,归纳出角色设计、运动规律、传统动画表演技巧及数字动画表演技巧等各类动画表演风格的表现方法,并论述预演思维及中国、日本、欧美代表性动画大师的表演风格;从表演预演思维和大师的经历中挖掘表演观,揭示了以高超的技艺去表现思考人生的态度是走向表演高层次的前提,强调表演前缜密的预演思维是指导演绎技巧提升表演效果的关键,并针对思想与情感、反应及表现、目的性、关联性、运动、共鸣性及冲突性表演七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表演思维指导表演技巧与表演技巧如何体现表演思维的辩证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动画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动画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