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原油消费量的快速增加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度攀升,挖掘国内老油田生产潜力、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石油工业的必然选择。为此,近年来,石油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各种化学驱油技术以期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化学驱油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SEM)、动态光散射(DLS)、流变性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等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研究了驱油剂的分子聚集态结构、分子线团尺寸、流变性和渗流特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凝聚成无规则的空间立体网络结构,具有分形生长自相似性。聚合物分子聚集态结构和分子线团尺寸Dh受到相对分子质量、浓度、溶剂水矿化度、剪切作用和温度等的影响,从而使其宏观流变性和黏弹性发生变化,也使其通过岩心时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传输运移能力发生变化。且几种驱油剂均表现“剪切增稠”和“剪切变稀”现象。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以类似于胶束聚集体形式吸附在聚合物分子链上,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络合物,分子聚集成“片-网状”结构,Dh增大,溶液黏度随剪切速率变化幅度较大,黏弹性增强,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大,传输和运移能力较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微观分子聚集成比较稀疏的珠状网络,Dh减小,体系黏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减弱,黏弹性减弱,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越小。但由于碱的加入,体系容易在模型中产生沉淀,使其在低黏度的条件下传输和运移能力弱于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聚合物凝胶1”以“分子内”交联为主,分子仍聚集成网络结构,凝胶颗粒呈球状不规则地分布在每条网络骨架上,Dh略小于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聚合物凝胶2”以“分子间”交联为主,呈现大范围的致密片状结构,Dh大于同浓度的聚合物和“凝胶1”,黏弹性较强。两种凝胶传输和运移能力较弱,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均较大,且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聚表剂分子间聚集较为紧密,整个分子结构呈现“片-网状”结构,分子主干比聚合物粗,分支较少,Dh远大于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大,传输和运移能力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