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为文学评论,也有一些论文关注小说的语言特点。本文以盖茨的“意指”理论为指导,对《所罗门之歌》的两种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研究具有意指特色的美国黑人小说的汉译策略,以期对翻译界具有参考价值。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原文意指意象的翻译。分别从提喻、象征和典故三个角度对意指的翻译进行探讨。美国黑人小说意象具有“双声性”的特点,即具有黑白文化特点。意指意象常常通过借助黑白文化背景来意指。在翻译意指意象时,为了再现原文的意指意义,译者一方面要了解黑人小说的黑白传统,这些传统有时需要以注释的方式出现在翻译中,以帮助读者理解翻译中的意指意象;另一方面在翻译中要尽量将原文修辞手法再现出来。第二章探讨原文意指语言的翻译。分别从节奏、歌谣、比喻和俗语四个角度探讨语言意指在翻译中的再现。语言意指的翻译一定要再现语言的修辞形式,因为意指意义附着在意指形式之上,字面意义通过作者的修辞具有了另外一层含义。如果无法再现原文的意指形式,也需要在译入语中寻找类似的意指形式来替代原文的意指形式,以再现原文的意指意义。第三章探讨了原文命名意指的翻译。分别从典故、谐音和反讽三个视角对原文的命名意指翻译进行了分析。命名意指借助的意指方式比较多样,比如文化背景、上下文和修辞等。在翻译中要再现命名中的意指,一方面要挖掘名称中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则要再现名称在上下文中的修辞义。在翻译非裔美国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到其中的意指特色。对意指特色的翻译要注意意指形式、字面意义和意指意义的关系。字面意义通过意指形式指向意指意义。意指意义是最重要的。意指形式可以是文化背景,可以是上下文,更多的时候是反讽、反复等修辞手段。无论在哪种情况中,翻译都要尽量通过模仿原文的意指形式来再现原文的意指意义。如果无法模仿原文的修辞,可以通过使用译入语中类似的修辞来再现意指意义。如果无法传达原文的文化背景,可以通过注解的方式来传达,以期再现原文意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