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比特翻转的Polar码编译码算法研究及仿真设计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ji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olar码于2009年由Arikan教授首先提出,是目前唯一可严格证明在二进制输入对称离散无记忆信道下达到信道容量的编码方案。由于Polar码具有较低的编译码复杂度,使得其成为一种关注度很高的信道编码技术,已被采纳为5G-e MBB控制信道编码标准。本文主要针对中短码长下的Polar码编译码算法进行研究及仿真,主要工作的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和分析Polar码信道极化方法,包括信道联合、信道分裂、信道极化理论等,并通过具体实例和数据分析了信道极化现象。对于Polar码的编码和信道选择方面,本文基于蒙特卡洛仿真、密度进化工具以及高斯近似理论等三种方案对极化信道进行了可靠性估计,并用具体实例分析和描述了Polar编码的整个过程;2.在串行抵消(SC)译码基础上,结合码树结构和路径度量值等概念研究和分析串行抵消列表(SCL)译码算法;进一步地,讨论和分析了引入循环冗余校验(CRC)码的CA-SCL译码算法。最后,基于本文搭建的综合仿真平台,使用链表的方法实现了译码,并基于具体的仿真数据对复杂度和性能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3.基于错误传播现象,通过高斯近似(GA)方法选取最容易发生错误的信息位,改进传统的串行抵消单比特翻转译码算法(SCSF);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比特翻转的SCL译码算法(LSCLSF),该算法把比特翻转的思想应用到SCL中,对信息比特分层,每个分层都进行CRC校验,达到一次翻转多比特的效果,从而提高译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当翻转次数为32时,基于高斯近似的SCSF译码算法性能要略优于搜索宽度为2的CA-SCL译码算法性能;同时,L-SCLSF算法性能优于相同码长和相同搜索宽度的SCL和CA-SCL译码算法,在短码长以及高信噪比下性能增益明显;4.基于C++语言设计并完成了基于链表的Polar码编译码综合仿真平台。该平台根据Polar码的蝶形对称结构,基于四向链表和自定义的指针结构体等实现Polar码的编译码过程,可避免复杂的矩阵计算,提高软件仿真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其他文献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二维半导体材料介观输运的研究,其中包括石墨烯,硅烯,二硫化钼等二维材料。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为主,利用matlab和nanodcal软件进行数值分析。第一
柱形锂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电池,一直以来作为重要供能元件应用在各种领域,随着科技领域发展的日新月异,电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电池的质量也备受人们关注。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
计算机视觉技术飞速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目标跟踪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分支,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目标跟踪在智能监控、自动驾驶、医学图像、军事等许多
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俗称“田鱼”,是浙江省瓯江流域广泛养殖的一种兼具食用和观赏性能的鲤科鱼类。在生产实践和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四种体色(“全红”WR、“大花”RB、“粉玉”WW、“粉花”WB)瓯江彩鲤在生长和抗病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迄今为止,人们对于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生长差异的原因与机理尚不清楚,其生长差异是否与消化生理特征,如摄食率、呼吸代谢率、相关
无线通信系统中,毫米波天线的应用随着5G时代的开启变得越来越广泛。但随着无线通信传输路径复杂性的增加,多路径衰减问题也日益明显,毫米波天线设计面临的挑战逐渐加强。为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个新兴技术这些年获得了广泛关注。Hyperledger Fabric是一个联盟区块链平台,由于其模块化的架构被用于开发企业级商业应用。它本质上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分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肿瘤患者颈部淋巴结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转移性淋巴结的主要超声造影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而行超声造影的89例肿瘤患者的颈部淋巴结(2例为双侧淋巴结造影,共91个淋巴结)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以粗针穿刺(core needle b
呋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构中的氧元素利于改善氧平衡,有两个活性可修饰位点,可通过引入不同基团合成不同性能的化合物,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因此,呋咱类化合物在产气剂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呋咱类化合物做了如下研究:(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下设计和优化了 3-氨基-4-氰基呋咱、3-氨基-4-(5-四唑基)呋咱和3-硝基-4-(5-四唑基)呋咱三种呋咱类化合物
随着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有源组件的小型化、集成化、高频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功率元件的组装密度、功耗和热负荷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工作,极易导致电子元器
作为下一代电力系统,智能电网显著提高了电力服务的可靠性,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智能电网技术的进步使得智能电网中的用户可以实时收集用电数据,有助于高效调控当地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