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辩证的另一向度——论王德威华语文学批评特征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5301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王德威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术著作,不难发现,王德威对“暧昧”一词青睐有加,研究视角也多从文本的复杂性、多义性、变动性出发。实际上,他更倾向于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变量及对话关系:文学地理的疆域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华语文学作为想象的共同体要如何应对这些暧昧、变动的挑战,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是如何相互牵制和影响的。诸如此类“众声喧哗”的跳脱现象,在王德威看来并不显得杂乱无章,反而能成体系,有迹可循。只是这种跳脱暧昧形象的捕捉和表现,有赖于一种复杂的话语体系来实现。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用一种变动的观点来研究王德威,无论是他本身“多声复义”的话语方式,还是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两套话语体系的游离缠绕,都表明“众声喧哗”的华语文学研究正试图解构固有或既定的二元对立观念,一种“暧昧”却必要的对话关系建立起来。而这种独特的“暧昧”,展现的正是王德威在学术研究上所遵循的一套辩证逻辑,即对“对话”与“宽容”这一辩证法基本精神的阐释。  王德威通过个性化的学术方式表达了对此种学术辩证方法的支持:即在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文学地理中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及流变,努力克服二元对立或多元对立的现状;其研究目的也不在于树立典范,而是试图与现有的研究模式和学术范式拉开距离,形成一种对话、互动甚至悖反关系,进而引起讨论和反思,探索文学的多种走向,包容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想象现当代文学已然和未然的发展路径。  本文尝试从王德威的学术关键词“暧昧”入手,研究王德威的华语文学研究体系所采用的批评观念、批评空间及批评方式,揭示此中暧昧不确定的复杂话语所塑造的“王氏批评”的特点,并探究“暧昧性”与王德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辩证法的关系,进而对比海外学者与大陆学者在文学批评上的不同风格和追求,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多种向度的思考。  
其他文献
从梁晓声的处女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而生的时候,梁晓声便与知青文学作家挂钩,他写的《年轮》《雪城》等知青作品,感动了一代人。80年代到90年代是梁晓声小说创作的过渡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是地方歌谣,有十五“国风”,计160篇。由于十五“国风”实际上为不同地区之音乐
长沙和新化两地相距250公里。长沙话被视如新湘语,新化话被视如老湘语。长沙与新化两地通话虽无大碍,但是两地方言在语法方面差异明显。本文运用比较、统计、描写等多种方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