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网中耐氯菌种群多样性及耐氯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h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是饮用水水质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供水管网中存活着对氯消毒剂有较高耐受性的“耐氯菌”(chlorine-resistant bacterium),给饮用水水质安全带来威胁。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对供水管网中的主体水与生物膜进行研究,分析供水管网中耐氯菌种群分布及种群多样性,并对筛选出的耐氯菌的耐氯特性及耐氯机制作进一步研究与分析。加氯前后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加氯前微生物γ-变形菌纲占优势,加氯后(清水池)β-变形菌纲占优势;加氯前后的优势菌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与食酸菌属(清水池)。管网始端(清水池)β-变形菌纲食酸菌属(Acidovorax)为优势菌属,管网中段α-变形菌纲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为优势菌属,管网末梢β-变形菌纲占优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属。整个实际管网中变形菌门占优势,其中属于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的耐氯菌比重分别为52.6%,36.8%,10.6%。主体水中α-变形菌纲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为优势菌属,管壁生物膜中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Sphingopyxis)、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与食酸菌属(Acidovorax)为优势菌属。对供水管网而言,管网始端与中段耐氯菌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差不大,管网始端、中段与末梢处耐氯菌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供水管网中耐氯菌生物多样性依次为管网始端<管网中途<管网末梢。针对筛选出的耐氯菌研究其耐氯特性,发现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与食酸菌(Acidovorax delafieldii)耐氯性较好,假单胞菌(Pseudomonas)耐氯性较差。耐氯菌存在的情况下,氯消毒过程中p H基本不变,氯衰减与细菌的菌液浓度有关,与温度的关系不大。最后,本文研究了细菌自身特点对耐氯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三株耐氯菌都具有疏水性,可以阻止亲水的氯消毒剂进入细胞内;三株耐氯菌都具有一定的吸附特性,可以吸附在管道内壁形成生物膜从而降低消毒效果;食酸菌属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含量较高,屏障功能较强,从而具有较好的耐氯性。
其他文献
网架结构是一种空间轻量结构体系,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这种结构不仅受力合理、整体刚度大、稳定性好,而且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工期短,可以提供优美的
车桥振动问题是车辆和桥梁两个动力系统耦合振动的问题,与很多因素有关。为把握桥梁结构动力响应特性,须研究与车桥振动相关的各种因素。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原理,将车桥振动系统分
目前,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桥横截面绝大部分为箱形截面,且以单箱单室截面居多。近年来为满足通行量的需要,箱梁截面越来越宽,为满足通航净空、美观功能以及符合
地震动(Earthquake Motion)、地震需求(Seimsic Demand)和抗震能力(Seimsic Capacity)是“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BEE)理论的三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工厂机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大吨位、高转速、大功率的动力机器也日益普及。在享受工业进步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各种工程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工程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高速发展,交通荷载所引起的岩土工程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诸多学者对交通荷载作用下饱和粘土的强度特性和变形特性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往往都停留在宏观
框架-抗震墙结构兼顾建筑使用空间大、结构整体性好和抗侧刚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随着高层建筑优化理论的发展,结构工程师在实际工程中更加注重结构的抗震概
本研究首次将铁接触法除磷技术用于厌氧富磷上清液的处理。通过对模拟富磷上清液较长时间的试验研究,详细探讨了富磷上清液铁接触法除磷工艺的技术特点及性能优势。 试验采
本文以预张拉碳纤维布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现有张拉锚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预张拉碳纤维布加固梁的施工机具,提出了实用的张拉加固施工工艺。
本文以非饱和重塑粘土为研究对象,以非饱和固结、常规三轴和非饱和三轴试验为手段,对土-水特征曲线、抗剪强度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