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RC框架-核心筒结构易损性分析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震害资料表明,大部分强震过后会伴随着多次强度较大的余震发生,一般情况下,主震与余震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在遭受余震作用之前,结构的修缮工作往往并未完全开展。这时,对经历主震已有损伤的工程结构,余震会近一步加剧结构的损伤甚至会导致其完全倒塌。近年来,控制地震风险及地震损失已成为工程抗震领域的研究热点,易损性分析作为地震风险分析的核心模块,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加固和维修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我国型钢混凝土(S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应用和研究发展起步较晚,使得对其抗震性能、地震破坏机理及易损性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系统研究了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反应及损伤规律,并对依据现行规范设计的SRC框架-核心筒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易损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基本特性及反应谱对比分析。围绕地震动的峰值、持时、周期等基本特性,对主震和余震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研究了余震的发生对结构弹性反应谱及弹塑性反应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余震的发生对结构弹性反应谱几乎没有影响,对弹塑性加速度、弹塑性速度反应谱的影响也很小,但对弹塑性位移反应谱的影响较大。(2)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SDOF)的损伤及增量损伤研究。以SDOF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屈服后刚度折减系数、强度折减系数及恢复力模型对结构损伤及增量损伤的影响规律。同时,讨论分析了4类常见的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损伤及增量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余震对短周期结构的影响较大,当强度折减系数越大、刚度折减系数越小时,余震对结构造成的损伤越大;第一周期谱加速度型强度指标Sa(T1,5%)与结构损伤指数的相关性最好,建议在考虑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宜优先选择Sa(T1,5%)作为地震强度输入的控制参数。(3)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RC框架-核心筒结构易损性分析。基于传统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建立针对S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绘制出主余震序列作用下该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得到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易损性矩阵以及易损性指数,进而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发现,以易损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时,可认为按现行规范设计的SRC框架-核心筒结构,在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基本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要求,但实现“中震可修”的抗震设防目标相较于实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更为困难。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文化事业、体育、工业生产方面不断进步,人们逐步增加了对空间结构的需求,也促进了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快速发展。随着实际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空
本文以河南省邓州市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践为背景,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膨胀土性质及降雨情况,分别选取典型的挖方段和填方段,按照未浸水和浸水两种工况利用有限元法分析边坡
建筑物隔震通常是在建筑物基础顶部设置隔震装置,称为基础隔震。随着人们对基础隔震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发展,基础隔震渐渐显示出其弊端,并限制了隔震技术的发展。本文研究的是
钢框架结构是当今我国诸多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中最基本的一种,它具有良好的塑性、延性以及韧性。在传统的钢结构中,梁柱的节点为了简化分析是按理想的刚接来考虑的,而实际工程中的
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清洗与分级后,替代部分砂石等天然骨料而配制成的混凝土。再生骨料表面和内部存在微裂缝,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了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
在板的有限元计算中,因为“剪切自锁现象”使得厚板元无法自动退化为薄板元,因而构造一种厚薄板通用单元一直是近四十年来学术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本文针对构造上述单元中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桥梁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时期。高墩大跨梁桥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那么对其进行稳定分析以及如何结合梁桥
铁塔结构是架空高压输电线路的重要支撑部分。随着电压等级持续提高,铁塔高度不断增加;随着输电容量的增加以及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输电塔承载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给
目前国内外对基于可靠性的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对简单构件、大型复杂结构或重要结构进行的优化设计,对普通建筑结构进行的研究较少。论文以结构优化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