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徐坤在九十年代初登上文坛,其作品以短短几年间连环雷般轰炸着人们的视听。人们专注于文本和语言所显示的独特风格,那就是以幽默、轻松的方式对当下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拷问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坤在九十年代初登上文坛,其作品以短短几年间连环雷般轰炸着人们的视听。人们专注于文本和语言所显示的独特风格,那就是以幽默、轻松的方式对当下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拷问所表现出来的辛辣。而当其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叙写女性的生存状态,探索女性的命运及出路时,小说的语言及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徐坤的创作明显减少,但关注的空间越来越大,试图记录一个时代,表现她对于世俗大众的爱。经过探索与调整,叙事更显成熟,风格也趋于成熟和稳定。但总的来说,徐坤一直关注的都是人们当下的生活,展示的是人类生存。本文以时间为序,从题材和风格两方面,梳理出徐坤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并探讨了其变化与作家所处时代和心理的关系。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徐坤的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带给精英知识分子的尴尬和迷茫,以及新时代下他们的行动和努力都被徐坤所捕捉,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了她对知识分子遭遇的深刻感受和理解,表现了徐坤作为学者的睿智。同时,笔者试图用福柯的话语理论来揭示知识分子精英在这一时期的精神困境,感受徐坤在幽默、辛辣背后的痛楚和清醒。第二章主要梳理了徐坤对当下知识女性在社会、事业和家庭等方面处境的描述,这也是她作为知识女性不得不面临的困境。虽然她用了两种笔触,嘲讽男性的同时对女性以一种低回、婉转的笔触写出她们的无奈和转变,但仍表现出其呼唤两性和谐局面的美好愿望。第三章论述了徐坤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大众的生存和生活成为其叙述对象,这表达了作家对于时代和社会的一份责任心。并且重点分析了其近期的作品,如《八月狂想曲》、《杏林春暖》、《通天河》等,意在揭示徐坤对创作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时代,大家对于多媒体课件已经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为自己的教学增添光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实例
在三、四十年代的解放区小说中,出现了一些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系列,如农民、知识分子、战斗英雄、妇女等等,其中农村干部角色也是其中的重头戏。解放区作家着重从阶级的视角
文章基于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机理,对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负、累进程度和再分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呈逐年上涨趋势,但个人所得税在
本文通过对食指、海子和王家新这三位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的研究,探讨近三十年(1978至2008年)来中国新诗的诗歌精神。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论及食指及其承担的诗歌精神。主
自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起,对大历时期两大诗会的研究也开始渐渐引起学界注意,大历时期江南两大诗会中活跃的江南诗人群继大历十才子之后成为另一个研究点。本文主要
许南英,字霁云,号蕴白或允白、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毘舍耶客、春江冷宦,清咸丰五年乙卯(1855)出生于台湾府城西定坊武街馆,民国六年丁巳(1917)卒于印度尼西亚的棉
论体文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文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文体进行再研究。论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部分主要概
《韩非子》作为一部先秦典籍,其称引故实处很多。作者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法治的理论依据,提出治国之法;同时大量地运用古史、故事、古语来论说事理,既言
本文以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的小说为个案,对其逻辑行程和历史命运进行梳理,揭示出其内蕴的新的美学原则——“怎么写”,并深入论述了“怎么写”的发生,“怎么
对沦陷区新文艺小说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大问题,即“言什么”和“如何言”的问题。当然,在言说内容和言说方式的选择背后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而对此原因的探讨与分析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