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胶浆性能退化与易损性分区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昼夜温度波动会导致沥青路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容易引发沥青路面产生开裂,特别是大温差地区,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目前,针对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衰变特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实际路面病害调查、沥青路面温度场的模拟及预测、沥青路面结构适应性分析等,大温差作用下沥青材料路用性能衰变规律不明晰,缺乏综合气象指标和沥青材料性能指标对沥青路面进行分区的研究,致使基于现有气候指标划分的大温差区域不合理,进而无法保证大温差区域内沥青路面的耐久性。为此,本文通过对代表城市地表温差数据的分析确定了室内试验温度条件,以沥青胶浆为研究对象进行温差循环试验;采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温差作用下沥青胶浆流变性能、沥青与矿粉交互作用、疲劳-自愈特性及微观损伤特性的研究;基于沥青胶浆损伤参数敏感性提出了大温差易损性分区准则,对我国大温差易损性地区进行了划分。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基于公路自然区划准则选取了国内300个代表城市并进行了地表温度统计分析,采用广义极值分布模型确定了昼夜温差服从威布尔分布,选定95%分位值为极端昼夜温差阈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代表城市的极端昼夜温差分布特征。根据代表城市地表温度分布特征,确定了室内温差试验条件。其次,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分析了温差作用对基质沥青胶浆与SBS改性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界面特性及疲劳-自愈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沥青胶浆流变特性、界面特性及疲劳特性与温差循环次数和温差循环条件的相关关系,明确了温差作用对不同类型沥青宏观性能衰变特性的差异。然后,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温差作用前后沥青胶浆微观特性的演变行为,探讨了不同温差循环次数、温差条件对沥青胶浆微观表面形貌及微观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了温差作用前后沥青胶浆官能团组成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温差循环后沥青胶浆出现老化现象,进而揭示了沥青胶浆微观表面形貌的演变机理。最后,基于宏-微观试验研究结果,选取了表征沥青胶浆损伤特性的指标,根据沥青胶浆损伤特性指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极端昼夜温差、日地表温度为沥青胶浆损伤敏感性温度因素,提出了沥青路面大温差易损性分区准则,绘制了我国大温差作用沥青路面易损性分区图。
其他文献
纯电动汽车低速行驶时过于安静、缺乏动力感,而高速行驶时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高频电磁噪声可能让人感到烦躁。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NVH性能要求不再停留在低噪声水平,而是对声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噪声高频、时变,其声品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预测和评价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噪声的声品质,为改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和纯电动汽车车内噪声的声品质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1)内
单箱多室混凝土箱梁桥由于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施工适用性,成为中小跨径桥梁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桥梁建设宽度的不断增大,多室箱梁的箱室宽度和箱室数量不断增加。相比于单箱单室箱梁,单箱多室箱梁桥既以整个截面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又存在类似于多梁式结构的内力横向分配效应。梁格法作为多室箱梁的主要设计方法,能有效模拟结构的空间受力特性,但对其适用范围还需做进一步的讨论。因此本文以单箱多室混凝土箱梁桥为研究对象,以
城市内部的突发事件往往会带来大量具有不确定性且种类繁多的救援需求,其应急救援工作具有救援周期短、路况时变性复杂等特点。为保证城市的健康与稳健发展,决策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城市的某些区位中提前布置应急响应点,以保证需求发生后快速、高效、精准地将应急车辆派遣至救援点,并提供应急服务。在进行站点及车辆的部署时,需根据区域内不断变化的交通条件,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较为高效且公平的服务覆盖。在实际救援过程中,两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语篇为语法学习提供话题和语境,学习语法的目的是在主题语境中有效地运用语法知识来理解文章大意。初中英语单元语法教学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有效设计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建造有积极影响的主题语境,组织学生在主题语境活动参与中学习语法。为此,概括初中英语单元语法教学的问题,结合英语学科
城市交通系统具有不同等级道路错综复杂、交通参与者及交通工具种类多样、交通运行速度一致性差等特征,导致较高的交通事故频率及不同严重程度的安全隐患。针对城市交通事故,深入剖析其发生机理,进行事故成因及后果分析,可以为交通管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因此,本文依据动态故障树理论,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展开风险分析研究。原始事故数据经过有序的整理和统计,根据事故发生地点、类型以及形态等分布特征,确定了研究对象、主要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出租车为代表的需求响应式公共交通逐渐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而现有的出租车调度方式中存在的调度模型搭建精度不足影响调度效果、需求响应式调度策略车辆运行滞后、乘客合乘出行时对乘客的合乘意愿考虑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内容:首先,均衡预测时间以及预测效果后选择对出租车出行需求总量及其分布均有较好效果的Light GBM算法对下一时段即将产生的出租车
可达性是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常用的评价项目的综合性指标。良好的可达性可提高居民出行质量,促进城市发展和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发展。在城市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的背景下,公共交通可达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时空可达性的度量能够有效准确反映个体出行的时空特征。其中,时空棱锥是评估个体时空可达性的基本框架。然而,时空棱锥仅给定最大可达的时空边界,其内部出行属性信息缺乏定量描述。尽管已有成熟的研究通过数学理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城市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丰富,出行者的出行决策目标日益多样化。本研究以道路拥挤收费为手段优化道路资源配置,改善交通系统运行状态。结合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的复杂性和出行用户群体的多样性,构建多种出行模式多类别出行者的交通均衡网络,对随机用户均衡条件和随机用户均衡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考虑时间价值异质性的多模式多类随机用户均衡网络拥挤收费模型。为了更加准确
随着我国非机动车、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行人过街环境日益复杂,无信号交通环境下往往存在行人一次过街与非机动车、机动车连续发生冲突的情况,行人过街问题日益严峻,需对行人过街安全影响因素深入研究。考虑到相关事故数据难以采集,采用交通冲突技术替代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对行人过街安全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明确了接续冲突的定义和判别方法,提出了区分接续冲突和多次冲突的判别依据。为量化行人过街的严重程度,同时考虑到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Magnetic 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CR-WPT)具有抗干扰性、安全性较强,灵活性较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电子行业、医疗行业、新能源行业等领域。在目前对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中大多数是对单相供电的研究,其对于负载空间位置的改变具有较低的鲁棒性,在非正对情况下无法进行高效的电能传输,而多相系统可产生更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