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个体生命而言,生命意义的丧失比生命的陨落更难以承受,因此生命追求的不仅仅是肉体的保存还有精神的完满,人始终要追问生命存在的价值。物质享受的充盈、工具理性的横行、多元文化的激荡等原因使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也面临着种种困惑,要解决这些困惑,单纯靠生命知识的教育、道德命令的规训并不能使个体生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体会到意义感和幸福感。对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生命个体而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道德的归训和道德命令,而是建立在平等对话和交流基础上的道德关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生命和道德关怀的涵义,阐述生命与道德之间的共通关系,分析大学生的生命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道德关怀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对他人的关心,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体生命与道德关怀的基本内涵。梳理了以往生物学、哲学研究中对生命涵义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性,并描述了生命的四种存在形态:物质性存在、意义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个体性存在,在论述生命个体性存在的基础上,阐明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内涵。从对关怀概念的理解入手对道德关怀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道德关怀的三个维度:意义维度、个体维度、现世维度。第二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个体生命对道德关怀的祈求。从分析个体生命与道德的关系入手阐述个体生命对道德关怀的内在诉求,道德根植于个体生命之中,道德是为了个体生命的幸福,正因为道德与个体生命的这种共通的关系,对个体生命的道德关怀才成为可能。此外,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从道德命令转向道德关怀,也是道德使命转换的要求。道德关怀对个体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有利于实现意义生命的完满,有利于实现生命主体的释放,有利于实现生命意志的坚持。第三部分从道德关怀的视角对大学生的个体生命进行了道德审视。通过大学生学习、休闲、人际交往、就业四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从道德关怀的角度也就是意义、价值的角度透视大学生的生命困境,指出在大学生的个体生命被空虚感、焦虑感、平庸感困扰,存在生命信仰缺失、自我认同危机、生命意志消弭的困惑。第四部分探讨了如何对大学生个体生命进行道德关怀。道德关怀的实践主体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最主要的关怀主体;从人的角度去分析,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管理者(学生工作者)、同伴构成了道德关怀的四个关怀主体。在实施原则上,本文根据大学生个体生命的特点以及道德关怀的本质要求提出道德关怀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意义导向的原则。在论述道德关怀的实施路径时,本文提出了三条路径:激发个体的生命体验,倾听个体的生命叙事,对话中实现道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