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体生命的道德关怀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个体生命而言,生命意义的丧失比生命的陨落更难以承受,因此生命追求的不仅仅是肉体的保存还有精神的完满,人始终要追问生命存在的价值。物质享受的充盈、工具理性的横行、多元文化的激荡等原因使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也面临着种种困惑,要解决这些困惑,单纯靠生命知识的教育、道德命令的规训并不能使个体生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体会到意义感和幸福感。对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生命个体而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道德的归训和道德命令,而是建立在平等对话和交流基础上的道德关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生命和道德关怀的涵义,阐述生命与道德之间的共通关系,分析大学生的生命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道德关怀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对他人的关心,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体生命与道德关怀的基本内涵。梳理了以往生物学、哲学研究中对生命涵义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性,并描述了生命的四种存在形态:物质性存在、意义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个体性存在,在论述生命个体性存在的基础上,阐明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内涵。从对关怀概念的理解入手对道德关怀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道德关怀的三个维度:意义维度、个体维度、现世维度。第二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个体生命对道德关怀的祈求。从分析个体生命与道德的关系入手阐述个体生命对道德关怀的内在诉求,道德根植于个体生命之中,道德是为了个体生命的幸福,正因为道德与个体生命的这种共通的关系,对个体生命的道德关怀才成为可能。此外,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从道德命令转向道德关怀,也是道德使命转换的要求。道德关怀对个体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有利于实现意义生命的完满,有利于实现生命主体的释放,有利于实现生命意志的坚持。第三部分从道德关怀的视角对大学生的个体生命进行了道德审视。通过大学生学习、休闲、人际交往、就业四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从道德关怀的角度也就是意义、价值的角度透视大学生的生命困境,指出在大学生的个体生命被空虚感、焦虑感、平庸感困扰,存在生命信仰缺失、自我认同危机、生命意志消弭的困惑。第四部分探讨了如何对大学生个体生命进行道德关怀。道德关怀的实践主体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最主要的关怀主体;从人的角度去分析,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管理者(学生工作者)、同伴构成了道德关怀的四个关怀主体。在实施原则上,本文根据大学生个体生命的特点以及道德关怀的本质要求提出道德关怀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意义导向的原则。在论述道德关怀的实施路径时,本文提出了三条路径:激发个体的生命体验,倾听个体的生命叙事,对话中实现道德关怀。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项关于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研究者以N大学为案例,对其创收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探讨了推广的可能性问题。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者交代了研究的主要问题,
<正> 福斯特(Edward Margan Forster, 1879——1970)一直同乔伊斯、劳伦斯和吴尔夫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是公认的一
目的分析近三年温州市主要传染病流行特点,防治情况及影响因素,完善主要传染病防控策略,提升传染病防治水平,预防传染病在该地区的流行和蔓延。方法描述分析,文献调研。以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各种价值观
根据国内外有关技术规程、试验数据,参照±500 kV直流输电线路的试验数据、设计及运行经验,通过直流击穿场强、塔头间隙的计算,提出了±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在各工况下
由一种对于“学习”的理解出发,本研究得出了在对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研究时,选取概念转变作为研究视角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两项预研究,发现了一个现实问题,从
20世纪90年代,视觉文化的兴起带动了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的第一次浪潮。21世纪初,视觉文化的转型推动了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视觉文化的转型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对25种普通树种木材和7种红木的表面纹理图片进行了分形维数计算,包括对纹理图片的整体及其6个局部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1)普通树种木材中的柏木、杉木和樱桃木以及红木
教学评估又称教学评价,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对教学工作作出价值判断,并改进教学工作和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正式始于1983年
随着国与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双语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涉及语言、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双语问题也逐渐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