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的功能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恢复性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遗传基础。基于水稻CMS的杂交育种已取得很大成功,但其不育机理的研究一直落后于生产应用。分离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及其核恢复基因,研究它们相互作用方式,对阐明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水稻中发现的多种雄性不育类型之一。本实验室通过遗传定位和同源比较方法筛选了2个BT型不育恢复候选基因。本论文通过遗传转化方法,对水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了鉴定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将候选基因ORF#1和ORF#3构建成植物转化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导入水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别获得到21个和8个独立转化体。花粉育性鉴定表明,大部分T0代转化体的花粉育性得到部分恢复,一些转化体能自交结实,最高结实率达到70%,证明ORF#1和ORF#3都是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因此将ORF#3命名为Rfla,ORF#1命名为Rf1b。 2.构建用强启动子驱动Rf1b的超表达载体转化BT型不育系,共得到18个抗性愈伤,73株转化苗。Northern杂交证实Rf1b获得强表达。花粉染色鉴定表明,部分转化体的花粉染色较深,但小穗不结实,说明其育性恢复的程度较低。 3.将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候选基因orf79构建成有线粒体定位信号的P35S启动子驱动的表达载体,转化正常可育粳稻品种。花粉染色鉴定表明,部分T0代转化体的花粉表现为典型的半不育现象。对半不育的转化体(单位点T-DNA插入)的T1代株系进行Northern杂交分析发现,有转基因和没有转基因的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1,符合配子体不育类型的分离规律,说明orf79即是水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 4.进一步构建了有线粒体定位信号和没有线粒体定位信号的orf79-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转化正常可育粳稻品种。花粉育性观察表明,2种载体的转化体都有典型的花粉半不育现象。转基因分离分析发现,2种载体的转化体都有一些T1株系(单位点T-DNA插入)呈现1∶1的分离。说明ORF79蛋白不进入线粒体也有雄性配子体不育效应。 5.将上述(3)的载体转化拟南芥,各获得若干个转化体。观察了部分转化体的花粉育性,有1个转化体(有线粒体定位信号)的花粉表现为半不育。其余的转化株的育性检测及其后代的分离分析正在进行中。 6.以orf79(有部分atp6片段)为探针对Rf1a和Rl1b转化体进行Northern杂交检测,发现Rf1a使B-atp6/orf79mRNA(2.0kb)发生剪切,产生新的1.4kb、1.0kb、和0.45kb的片段;Rf1b使B-atp6/orf79mRNA发生降解。当Rf1a和Rl1b共同存在时,B-atp6/orf79的加工模式与Rf1a单独存在时一致,即只发生Rf1a对B-atp6/orf79的剪切加工,不发生降解作用,说明相对于RFlB,RFlA对B-atp6/orf79mRNA的作用具有上位性效应。 以上结果表明,BT型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表达的B-atp6/orf79双顺反子mRNA产生的ORF79蛋白是导致雄性配子体不育的原因。而恢复系的恢复基因座Rf-1含有2个编码PPR蛋白的恢复基因。本研究鉴定的恢复基因Rf1a和Rf1b的表达产物分别通过介导位点特异切断和完全降解的不同机制破坏B-atp6/orf79mRNA,使之不能产生ORF79蛋白,从而恢复花粉的正常发育。
其他文献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在服役期间会由于钢丝断裂而引发爆管,影响管道的使用寿命.P-wave是检测大口径PCCP管断丝的重要方法,采用三维电磁场有限元方法,仿真P-wave检测E型PCCP
针对某水电站导流洞进口边坡开挖过程中出现的顺层面张裂缝问题,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定量分析裂缝产生机理及开挖边坡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进口
为了研究尾矿库溃坝后水流和尾砂对下游的影响,基于水流N-S方程和RNGκ-ε紊流模型建立了三维水动力溃坝模型,并采用推移质方程和悬移质方程进行尾砂的输运计算,利用水槽溃坝
针对传统计算方法不能反映块基式泵房复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问题,为了解泵房整体结构工作机理,以江苏省某块基式泵房结构为例,基于有限元理论,借助ANSYS软件建立了包含流道
针对洪灾评估的各种决策者偏好和模型方法复杂度,以模糊聚类迭代模型(FCI)和教学优化算法(TLBO)为基础,综合考虑洪灾评估过程中的决策者主观偏好,建立了基于教学优化算法的洪
田间试验于2002年在中棉所中高肥力试验地进行,供试4个棉花(G. hirsutum L.)品种为主处理,设计低密度留叶枝和高密度不留叶枝为副处理,旨在研究简化栽培条件下留叶枝对产量的补偿效应,初步结果如下: 棉花留叶枝对产量有超补偿效应。低密度留叶枝和常规密度不留叶枝的产量基本持平,叶枝对产量的补偿值达到46%~57%。棉花留叶枝能提高成铃强度,花铃期留叶枝平均成铃强度(0.47个/株·天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关键调蓄湖,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调水水质安全.考虑到冬季是调水的主要季节,课题组特于2011年12月份采集了东平湖33个点的水样,测定了营养盐的浓度以及主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Willd.2n=4x=36),属于苋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植物。自从藜麦引进种植以来,因具有耐旱、耐盐碱、营养全面和种植效益好等特点,发展空前高涨。藜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对资源的收集、鉴定、分类、保存和育种都是必不可少的。本实验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对现收集到的114份藜麦资源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此外,还对6个藜麦品种(系)
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试验为工程的整体稳定安全问题提供了研究方法,但其加载方式能否反映工程实际及不同加载方式对综合法试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仍需开展深入研究。采用ANSYS有
培育粳型亲籼系是有效地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利用水稻亚咱间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该研究对一批待测粳型亲籼系的亲籼性和粳型性进行了测定,鉴定出四个符合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