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指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时间起点,并不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之日算起,而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算起。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尤其是银行业的开放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将面临更多的外在约束和不确定性。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有利于促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及时反馈和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效率的增强,但它同时也会削弱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控制力。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各国金融及实体经济均产生很大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为此国家先后多次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压力。因此从加入WTO到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这一时间段的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究竟是否有效,效果如何,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讨论。 在本文中笔者先将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然后将汇率制度、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纳入一个研究框架下,引入一个开放度的概念,以历史数据(主要是把M2供应量、开放度KFD为政策变量,GDP和CPI为宏观经济变量)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这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之后根据实证的结果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汇率制度、传导机制、央行独立性、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这是第二个重点。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显著,文章最后提出自己关于如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