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策引导和现实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城市群作为国家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高级产物,已经逐渐成为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集中趋势的同时,区域创新活动也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化发展的特征。创新作为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城市群内单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可能无法有效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城市群协同创新则能够通过促进知识等创新资源在城市间各环节流动,实现协同整合,促进各城市优势互补,从而激励更多创新成果的出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创新两大目标作为未来中国的国家战略,为此加快推动城市群空间尺度上的协同创新成为新时代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举措。中国经济活动和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莫过于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先驱,拥有着最旺盛的经济活力、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结构。鉴于此引出以下问题: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现状如何?经济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是否均在影响?经济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经济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予以解释。在中国经济活动在空间不断集聚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研究经济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对于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协同创新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协同创新形成机理、协同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经济集聚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区域内影响、空间溢出效应与网络化等方面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经济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采用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市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和经济集聚的现状进行分析,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特征事实,综合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开展实证分析,考虑到经济集聚异质性、内生性问题、遗漏变量问题、联立性偏误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工具变量法、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联立方程法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方面,本研究借助扩展的DEA方法综合考虑协同创新系统中投入产出来评估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分别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带入DEA模型,得到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能力呈现递增趋势,其协同创新能力从2010年的0.6343增加到2019年的0.8420,平均协同创新能力为0.7892。其中上海市的协同创新能力远高于长三角其他地区,而协同创新能力最低的区域为安徽省,其次分别为浙江省和江苏省。(2)经济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集聚的不同形态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要素集聚来看,资本要素、人才要素和知识要素集聚有利于推动协同创新能力发展;从产业集聚来看,第二产业集聚和第三产业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产业协同集聚来看,产业协同集聚有利于诱发产业间的融合和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协同创新能力发展。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大于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产业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3)经济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静态杜宾模型显示,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结果显示,周围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推动本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且协同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滚雪球”效应,即该区域当前的协同创新能力与以往历年的协同创新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联。产业集聚、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远大于单个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4)经济集聚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点出中心度、网络集中度以及网络非对称性的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上集中有利于推动区域创新关系的紧密程度增加,伴随城市创新合作途径不断丰富,协同创新合作关系不断稳定。产业集聚、产业协同集聚会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相对比第二产业集聚,第三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和流动效应更为明显。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成果对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发展、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双协同、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以及构建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政策启示。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完善要素集聚环境,提高区域经济集聚水平,充分发挥经济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发展的推动作用。(2)合理引导产业集聚,优化产业集聚格局和空间分布,重视产业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互动和融合发展。(3)加强区域合作,共享空间溢出效应,在构建高效、开放、融合的产业发展网络形成的同时推动协同创新网络良性发展。(4)构建切实可行知识溢出补偿机制,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理念。统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公平发展,助推边缘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加强区域经济关联性和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均衡发展。(5)关注经济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以及产业集聚的集聚经济效应。通过全局思维来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建立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双协同机制。
其他文献
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地方政府在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策略性互动形态,有助于制定更加精确的对策建议,促进产业生态化协同转型。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差异不断增加,具有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2)产业生态化转型力度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由空间不相关向空间显著集聚转变,局部区域表现出显著的高
[目的/意义]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要求,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及其知识协同,对于推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展开主体分析、政策分析、空间分析及生态分析,并研究了知识协同的流程和机制。[结果/结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知识协同基础,能够通过构建良好的知识协同机制有效驱动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培根铸魂,为党育人”的教育理念中愈加发挥重要作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是基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以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视觉、听觉和感官冲击性、渲染性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过渡到美学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上。文章通过研究中华优
期刊
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给教育工作事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改变。首先,大大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迫,把他们从巨大的学业压迫中解放出来,自身能够合理支配的学习时间也更多了;其次,由于课外补习班的数量减少,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使用率也更高了,没有人再抱有学不懂就去教辅班学习的念头了;最后,对于父母来说,自身的经济压力也降低了很多,课外补习班会造成家庭巨大的开支,正是双减政策的有效推行,使父母肩上的担子大大减少
期刊
<正>组织细胞肉瘤(histiocytic sarcoma,HS)是一种形态和免疫表型均与成熟组织细胞相似的细胞的恶性增生,并表达一种或多种组织细胞标记物,而无朗格汉斯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相关的表型特点,并除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的肿瘤性增增生。2008年第四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将织细胞肉瘤列为一个独立的罕见病归于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大类。真正的组织性包肉瘤极为罕见其
会议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对各门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教学实验和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在模因论指导下,将信息化教学运用到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是高效可行的。学生通过背诵模仿寻求写作创新,从而增强了创新写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生英语写作难的危机,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基于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等多种方法,刻画2013—2020年创新网络的演化趋势和结构特征,实证检验产业创新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间产业创新联系日趋增强,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辐射扩散效应不断提升。(2)各城市网络中心度差值显著缩小,核心城市的中介地位逐渐弱化,城市之间的相对差距趋于收敛,多中心的网络空间格局正在形成。(3)产业创新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