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居民多以务农为生,农业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由于深处西北内陆,陕西降雨稀少且时空分配不均,仅靠天然雨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较其它地区更加凸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对农田水利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如周之沟洫之制、秦之郑国渠、汉之白渠等,都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近代以来,陕西政局混乱、灾害频繁,天灾人祸导致农村经济凋敝,水利失修,二者恶性循环,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0世纪20年代末,西北各省暴发罕见旱灾,农业减产绝收,人民流离失所,通过水利建设来防御和缓解灾情刻不容缓;同时,日本虎视眈眈,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加快大后方经济建设以备不时之需更是势在必行。在此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各界关于开发西北的呼声日益高涨,国民政府也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西北经济建设,陕西农田水利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促进农业生产,达到开发西北和满足军糈民食的双重目的,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陕西各界广泛开展以修渠筑堰、凿井挖塘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关中,筹划设计泾、洛、渭、梅、黑、涝、沣、泔等“关中八惠”;在陕南,整理兴修汉、褒、湑三大惠渠;在陕北,修建定惠渠、织女渠等一系列大型灌溉工程;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地推广灌田水井、蓄水池塘、小型渠堰等水利设施,弥补大型水利工程的不足。通过农田水利建设,陕西农业用水紧张问题得到缓解,灌溉面积逐渐扩展。伴随水利工程的整修兴建,陕西农田水利事业管理日趋完善。按修建时间和工程性质不同,陕西农田水利基本可分为新、旧两套系统,新式水利主要指各大惠渠,旧式水利则包括天然河流及原有渠堰。在具体的权责划分上,各惠渠管理局和管理所负责新建各大惠渠的管理,水利协会和水利分会负责天然河流及旧式渠堰的管理,二者在日常事务中积极发挥群众的自主作用,逐渐建立起一套官民合作、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在分水用水方面,各大惠渠在灌区内广泛进行清丈注册和确定用水权的工作,颁布灌溉管理章程,推行由下至上、先左后右的轮灌制度,促进了灌溉用水的公平化和合理化;天然河流和旧式渠堰则通过建立管理组织、加强水利监督、整顿违法行为等措施规范用水秩序,提高了用水效率,减少了水利纠纷。民国时期,陕西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方面,农产品单位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作物熟制增加,促进了农产增收,降低了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力;另一方面,农村地价大幅上涨,纺织、榨油、磨面等小机器工业广泛设立,教育、绿化、治安等社会事业进步明显,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经济日趋繁荣。此外,农田水利管理作为近代乡村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政府与群众的协同合作,有利于官民之间的上下沟通和民众内部的自我调节,减少了灌溉用水纠纷,维系了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陕西区域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