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炭疽病,是一种可对油茶树造成毁灭性的病害,可引起油茶树叶、果、茎病斑,影响油茶产量。一直以来,胶孢炭疽菌被认为是感染油茶树的病原菌,近几年来,又发现 了油茶炭疽病的其他病原菌—Colletotrichumz fructicola、Colletotrichum siamense 及Co//etotrichum boninnse。本研究对海南地区油茶林中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了油茶林内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是否能成为油茶炭疽病的潜在侵染源,最后对分离自海南省多种寄主的暹罗炭疽菌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1)海南省油茶炭疽病菌分离与鉴定。从海南省四个油茶林中共分离到34株油茶炭疽病菌,通过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分离到的菌株分为 3 个分类单元,分别为 C.fructicola(19 株),C.siamense(14 株)和 Colletotrichum cawe//iae(1株),其中C.camelliae为首次在油茶上发现。对3种油茶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病菌对温度、pH的适应范围较广,菌丝在10-35℃以及pH4.0-11.0均可生长,在28℃时3种病菌生长速度最快,且在25-30℃时,3种病菌生长较为适宜;当pH6.0时,3种病菌均生长最快;3种病原菌在不同光照处理条件下均可适宜生长,在光照/黑暗处理下菌落直径大于连续光照及连续黑暗处理的菌落直径。总体来看,Csiamense生长速度较快,其次是C.fructicola、C.siamense 此外,病原菌产孢能力比较发现,C.fructicola分生孢子产量最大,C.siamense次之,C.camelliae最小。(2)海南省油茶炭疽病潜在侵染源研究。从海南省4个油茶林采集分离到102株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将102株炭疽病菌分为4个分类单元,分别为C.fructicola(66株),C.siamense(32株)、C.gloeasporioides(3株)和Co/letotrichum cliviae(1株)。其他寄主植物与油茶共享相同的病原—C.fructicola和C.siamense,经致病性测定,发现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可以侵染油茶,表明油茶林及附近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可作为油茶炭疽病的潜在侵染源。(3)不同寄主植物暹罗炭疽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海南省不同寄主植物暹罗炭疽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68条多基因序列共推导出14种单倍型,其中主要单倍型H5存在于所有寄主植物,表明暹罗炭疽菌在不同油茶林间的油茶与其他寄主植物之间进行无性扩散;AMOVA分析发现,病菌的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占总遗传变异的81%;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不同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海南地区油茶与其他寄主的暹罗炭疽菌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不同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树中呈散乱分布。结果表明海南地区逞罗炭疽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暹罗炭疽菌种群存在有效的基因流,揭示暹罗炭疽菌可在油茶与其他寄主之间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