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传统药用植物。传统医药理论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等作用;近来研究表明茅莓在氧化应激损伤、缺血性疾病、炎症疾病、肿瘤疾病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目前,对组分分离和药理学活性研究,多采用茅莓根作为活性考察部位,单独对茎和叶的研究则少见报道。文献复习显示,茅莓在抗菌方面的应用尚缺乏科学的实验证据;抗肿瘤方面目前仅见对皮肤肿瘤、白血病和直肠腺癌细胞的作用,而对其他肿瘤细胞是否具有作用尚不清楚;另外,其发挥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因此聚焦于茅莓的茎和叶部位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研究其组成成分及药理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获取茅莓茎和叶的提取分离成分,并研究各成分的药理学活性,初步阐述生药应用的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以含水醇为溶剂对茅莓的茎和叶进行提取,滤液经过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获得三部分萃取物。然后综合运用分离技术,对其中的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解析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1-5进行结构鉴定。最后纳入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的茅莓挥发油活性成分之一的芳樟醇(本文采用的是R-和S-对映异构单体),总计对7个化合物和3部分萃取物进行了药理学活性的初探,包括抗肿瘤、抗菌和抗炎的初步药理学效应。研究结果首先通过萃取方法获得含水乙醇提取后的三部分萃取物,包括: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然后在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白色固体化合物,记为化合物1-5,结构确证为:3β,16α,17,19-四羟基-对映贝壳杉-19-乙酰氧基-17-氧-β-D-葡萄糖苷、3β,16α,17-三羟基-对映贝壳杉-17-氧-β-D-葡萄糖苷、3β,16α,17,19-四羟基-对映贝壳杉-17-氧-β-D-葡萄糖苷、16α,17,19-三羟基-对映贝壳杉-3-酮基-17-O-β-D-葡萄糖苷、苦莓苷F1。分离所得化合物中4个化合物属于二萜苷类,1个化合物属于三萜苷类,化合物3和4为新发现化合物,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茅莓植物中分离得到。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以及R-和S-构型芳樟醇具有抗菌活性;三部分萃取物、R-和S-构型芳樟醇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作用,且量效关系明显。抗瘤活性由强到弱表现为:石油醚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R-和S-构型芳樟醇抗瘤活性未见明显差异。化合物1-5对LPS诱导的RAW264.7的TNF-α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茅莓茎和叶中可以分离得到二萜苷类成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和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以及R-和S-两个对映异构单体均具有抗菌活性;三部分萃取物以及R-和S-两个对映异构单体均具有抗肿瘤活性;本研究分离所得的化合物1-5可能为茅莓发挥抗炎药理学效应的活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