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商务脱离不了资金流环节,因此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必要和关键阶段。现阶段,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涌现,第三方支付模式逐渐成为了网上支付的主流模式。当前,我国网上第三方支付方面的相关立法明显滞后于其市场发展,很多方面出现法律“真空地带”。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国际相关立法,并结合中国国情,完善我国网上第三方支付的法律规定已迫在眉睫。本文重点研究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多个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法律地位,通过对各方法律责任的分析,提供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法律监管和立法建议。目前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多是以中介服务或信用服务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其涉及的资金支付、托管等业务已经突破了诸多特许经营限制。对于网上交易者而言,在考虑选择支付平台时,不仅会考虑平台的经济便捷,更会考虑信用和安全因素。所有这些都要求首先确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构建清晰的各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作者首先分析了现有的法律依据,从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两方面进行合法性分析判断,明确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并进一步论述了第三方支付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模式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支付服务,并从事资金吸储形成资金沉淀,这可能引起两个大的法律责任问题:一是支付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二是资金沉淀引起的电子货币持有的风险。本文从文献调研着手,对各国相关法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第三方认证方式的讨论,考虑到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出了在第三方支付中实行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对第三方支付模式中可能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系统规范。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对资金转移和归属关系进行界定和规范,通过设立保证金帐户建立防范风险机制。在宏观上,针对第三方支付模式的迅速发展,考虑到网上支付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对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应加强监管,调研比较了各国的监管模式,提出了我国监管的原则和监管体系的构建,在整体上构建了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法律规范框架。最后,本文对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提出了立法建议,从法律地位、准入机制、业务范围、支付和信用风险控制以及部门之间的协作等方面设计了系统的法律法规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