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埋式双排抗滑桩支护结构受力机理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斜坡是山区居民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增多和山区城市建设等工程活动对斜坡的挖掘,往往会诱发大量的滑坡。排桩就是某种桩型按比例布置组成的滑坡支护结构,由于其自身结构的优点,将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广泛应用。目前,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滑坡推力在排桩间的分配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室内模型实验方法是进行排桩一滑坡体系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滑坡实验平台,对桩顶非连接式的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通过对影响排桩一滑坡体系受力的几个因素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在适宜排距情况下,滑体填土性质是影响排桩受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桩径的改变对排桩一滑坡体系受力影响不大的结论,为以后的工程设计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通过使用ANSYS软件,对排桩一滑坡体系实验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将滑体受推力作用作为轴对称问题考虑,土体采用Drucker-Prager弹塑性和相关联流动准则,排桩作为线弹性体考虑的三维实体数值模拟。   结合室内模型实验,对有限元结果进行了分析。将有限元模拟结果荷载一位移曲线无量纲化与实验对比,具有共同特征。排桩桩顶位移的随荷载比值表明,在加载初期,第一排桩承担主要的荷载,加载一段时间后,排桩支护结构整体受力体系发挥作用,此时第二排桩逐渐承担部分荷载。模型实验的排桩桩顶位移随荷载比值以及数值模拟的排桩自由段桩身位移随荷载比值的分布特点基本揭示了非连接式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滑坡推力分配上具有相似的规律。在给定的排桩中心距为4倍桩径的条件下,模型实验双排桩的第一排桩与第二排桩分担的滑坡推力比值为2:1,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桩径大小对分配比例有一定的影响,第一排桩与第二排桩分担的滑坡推力比值与桩径大小成线性正相关;对模拟结果的位移场进行分析,发现在加载的过程中,滑体表面的土体呈椭圆型向主滑方向传递荷载;双排桩-滑坡模型的最大位移变形量出现在滑坡体后缘,排桩之间的位移变形次之,滑坡体前缘的变形量最小,这与模型实验的结果比较吻合。
其他文献
山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遭遇大量的路堑边坡工程技术问题,在边坡工程建造的勘察、设计与施工等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不确定因素,造成与边坡工程相关的设计计算理论、稳定性分析评价
上个世纪,新泻、邢台、海城、唐山、阿拉斯加、阪神、集集等国内外的地震中都有典型的液化破坏现象。液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抗震设计中首先要解决就是砂土
“Y”形接头的主要作用是把油管柱一分为二,一个作为电泵接头,一个作为测试、修井通道。对于常规“Y”形接头,无论是从停产修井状态转变到生产状态,还是从生产状态转变到停产修井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铁路周边也出现了很多大学科技园、写字楼以及住宅。列车运行会引发这些高层建筑的振动,以前列车速度不是很快的时候,这种影响还
在世界范围内,船舶的交通量和船舶的大小都在不断的增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越航道的桥梁正在设计和建设之中。 随着我国跨江河以及海峡海湾大桥的日益增多和船舶运输
滑坡是一种多发的又常能造成极大危害的斜坡地质灾害。降雨、地震、人为的削坡、修建堤坝、地下工程的开挖、水库蓄水等原因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原因,于是对滑坡进行研究成为学者
由于建筑地下室功能的需要或基础存在大大小小承台,基坑坑底深度并不相同,出现坑中坑,不少工程就是由于对坑中坑重视不够,轻则位移偏大,对周边造成影响,重则造成基坑失稳,因
空间错位排列双排密贴PHC桩支护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结构,由于具有可以缩短施工工期、施工方便、受力条件和整体稳定性好以及节约造价等优点,因而逐渐成为深基坑
生土建筑贴近自然,融于自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前,在我国西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生土建筑仍然是农村居住用房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生土农房虽然保温节能,居住舒适,但由
为了满足桥梁、高层建筑和隧道加固补强之需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片材以其比强度高、比模量大、结构可设计以及加固后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