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ZrO2催化CO甲烷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煤制合成天然气(SNG)是我国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调整消费结构的重要战略选择。煤制SNG的核心技术是甲烷化工艺的设计及其催化剂的合成,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Ni基催化剂价格低廉,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高,因此被工业催化剂普遍采用,常用的载体有Al2O3、Si O2、Ti O2、Mg O等。近年来研究显示,Zr O2作为甲烷化催化剂载体性能优异。纯晶态Zr O2主要以四方(t)、单斜(m)和立方(c)三种晶型存在,Ni/Zr O2催化剂载体的晶相组成对CO加氢甲烷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由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常常形成不同晶相Zr O2的混合物,很难得到各种单一晶相的Zr O2。尽管可以借助大量先进的分析表征手段,我们也无法从本质上揭示Ni/Zr O2催化剂载体的晶相效应。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考察了Nin团簇与四方(t)、单斜(m)和立方(c)晶型Zr O2表面的增长机理及其相互作用,系统分析了Zr O2晶型对Nin团簇吸附以及在表面成核的影响;通过仔细选择和控制制备参数,精准制备出三种单一晶相的Ni/Zr O2催化剂;依据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应用DFT方法对Ni4/t-Zr O2(101)催化剂上的CO甲烷化机理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原子间势和量子化学方法得到c-Zr O2、m-Zr O2和t-Zr O2的最稳定晶面分别为(111)、(-111)和(101),进而得到确定了Nin(n=1-4)团簇在c-Zr O2(111)、m-Zr O2(-111)和t-Zr O2(101)表面吸附的最稳定构型及吸附能;发现Ni1在各个晶面上的吸附能最低,吸附稳定性高于Nin(n=2-4)团簇,Nin(n=2-4)吸附在不同晶面上的稳定性顺序为:m-Zr O2(-111)>t-Zr O2(101)>c-Zr O2(111);分析了Nin团簇在Zr O2表面的稳定性,根据Egrow结果得到最有利于分散Nin团簇的载体为m-Zr O2,其次为t-Zr O2;(2)根据文献中提出的CO甲烷化反应的12步基元反应,运用DFT和hirshfeld电荷分析方法得到CO甲烷化在Ni4/t-Zr O2催化剂上的可能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O首先加氢形成CHO,继而通过连续加氢形成CH2O、CH3O物种,最后通过CH3O分解得到CH3物种,然后加氢形成CH4;(3)CO和H2分子在Ni4/t-Zr O2(101)催化剂上反应生成CH4的速控步骤能垒为258.0 k J??mol-1,高于CH3OH(187.7 k J?mol-1),因此有利于生成甲醇;在具有氧空位的Ni4/VO-t-Zr O2(101)催化剂上,形成CH4的最高能垒降低为147.6 k J?mol-1,而生成CH3OH的最高能垒为196.4 k J?mol-1,即生成甲烷的反应占据优势;对于含有羟基的Ni4/H-t-Zr O2(101)催化剂,生成CH4和CH3OH的最高能垒分别为233.6 k J?mol-1和254.0 k J?mol-1,仅仅相差20.4k J?mol-1。由此可见,Ni4/t-Zr O2表面在有氧空位和羟基存在的条件下对生成CH4是有利的,其中氧空位的作用更为明显。(4)总体上讲,CO在Ni/t-Zr O2催化剂上进行甲烷化反应时,CH4的选择性与产率由CH3物种控制,并且O空位可以促进CH3O中的C-O键的断裂,同时降低CH3OH的形成进而提高CH4的选择性与收率。
其他文献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然而目前通常采用的物理、化学等治理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微生物法具有廉价、安全、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的特点,因此是未
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olyamideamine Epichlorhydrin Resin,简称PAE),作为当今广泛应用的造纸湿强剂之一,具有无甲醛,用量少,使用方便,且兼有助留、助滤作用等优点。此外,PAE树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