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弥留之际》中道德的瓦解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弥留之际》在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威廉·福克纳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展现了穷苦白人本德伦一家在其朝圣般的旅程中的心理状态,并表明人类的存在及其生活只是一种荒诞。评论家们集中关注其中人类忍受苦难的能力以及最终取胜的人道主义思想。但这个简短故事其实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缩影,这里有着一些具有永恒意义的普遍性主题。在本德伦一家设法安葬艾迪的所谓英雄历险中,牵涉到了多种多样的动机与反应。与福克纳其他小说相比,这部小说表现的内容更加阴郁,作者对现实的态度更加悲观。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然主义成分。本文将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集中阐释了文本中所表现的旧南方传统信仰和道德体系的解构。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对于这部作品的人道主义以及人类忍受能力的评论,并指出该作品关注的主要是人类内心的动机以及传统道德观的解构,而不是如何克服自然困难或忍受的能力。 第一章讨论了小说中使用的各种形式技巧对道德标准和传统价值的解构。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小说的决定论倾向,主要集中于自然主义决定论的两个特点:第一,本德伦一家及其命运是由其外在环境决定的——经济状况、南方背景、和本德伦家庭环境本身;第二,这些穷白人的命运是由其内在的遗传所注定的——原罪以及他们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性格。决定和驱使他们行为的原动力是外在环境和其内在本能,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道德取向。第三章揭示了在大量的细节中,本德伦一家的心理现实。这种心理现实关注的是生活的两难境地以及人性的复杂。在他们暴露的真实自我中,欲望、本能、生存使他们无暇顾及道德。这部分将展示他们英雄行为的实质、他们的真实自我以及各自的动机。第四章表明小说的基调是悲观主义的。这部分将解释并分析福克纳对“弱者”、“强者”的理解,展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标准的虚无。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规范的本质及翻译规范的操作,以便将它应用于分析具体的翻译作品,讨论了等值概念的局限性,从而将规范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引进翻译研究,从三个角度—传统语言学
本文试图从生态诗学的视野诠释小说《狼群中的朱莉》蕴含的生态思想。论文被大致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家庭背景、生平、小说创作源泉、小说的文学地位以及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