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小球足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外侧,是肾小球滤过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理状态下,不仅足细胞参与了滤过屏障对蛋白质的选择性滤过的作用,而且还参与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功能和结构的正常。在病理状态下:足细胞受损不仅可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而且还与肾小球硬化形成密切相关。早期大量的形态学证据表明:足细胞的损伤在光镜下,表现为细胞的肥大、变性、脱落和细胞数的减少,电镜表现为足突的融合等改变。而这些改变也是局灶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早期病变。近来的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是FSGS的始动环节。对于这些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及其形成机制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较多但所知甚少。由于肾小球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值、分化的特性,其脱落损伤具有不可逆性,而且蛋白尿不仅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的标志,也是各种肾小球疾病患者肾脏慢性失功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上所有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特发性FSGS,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IgA肾炎等均可表现为FSGS样的病理过程。虽然FSGS病变逐渐进展的过程均伴有肾小球足细胞数目逐渐减少的病理过程,但肾小球硬化进展的速度和程度完全不同。因此,研究足细胞损伤的过程对于阐明肾小球硬化和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足细胞位于基底膜的外侧,其损伤后很可能脱落而进入尿液中。通过分析尿液足细胞的损伤特点而了解足细胞损伤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在确定了尿液足细胞及其其它有形成份的方法后系统地研究了足细胞排泄的临床特征。以期诠释足细胞损伤在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本研究由四部分组成:研究一、尿沉渣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尿沉渣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方法:病人的入选:选择经肾活检确诊的肾脏病患者以及肾移植患者共10例,比较显微镜尿沉渣镜检染色定量计数板和尿沉渣自动定量测定仪(UF-100)对同一样本中管型和上皮细胞的检测结果;细胞染色采用改良巴氏染色;尿液细胞碎片的采用流式碘化丙啶染色检测。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尿沉渣中的管型和上皮细胞较显微镜镜检结果分别增高8.83倍和5.83倍(P<0.05)。对病人同一尿沉渣分别用HDF缓冲液,正常人尿液和患者尿液进行悬浮并在4℃保存发现:随留置时间的延长,其上皮细胞数均逐渐减少(P<0.05)。同时伴有细胞碎片率均逐渐增加。在8h和16h,用病人尿液处置的尿沉渣细胞碎片率均比HDF组高(P<0.05)。在8h时,用正常人尿液处置尿沉渣的细胞碎片率较病人尿液处置组显著减低(P<0.05)。然而患者尿沉渣管型计数各组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尿沉渣(n=3)分别用HDF、丙酮、乙醇和多聚甲醛固定-20℃保存一周后进行PI染色,其细胞碎片率分别为:31.6±6.4、66.4±2.7、49.6±1.45和65.9±3.4(%)。HDF和乙醇组细胞碎片率较低,丙酮和多聚甲醛均较高(P<0.05)。
结论:采用荧光流式细胞仪和显微镜镜检定量计数对尿沉渣管型和上皮细胞的检测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尿沉渣管型和细胞成分的显微镜定量和定性检测仍是主要确诊手段。患者尿液中存在更多损伤细胞的因素。尿样本应根据检测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
研究二、活足细胞脱落是肾小球损伤的方式
目的:探讨足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尿液足细胞排泄的临床意义。
方法:①对患者或正常健康人的尿沉渣进行细胞培养,结合细胞形态、生长行为和足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podocalyxin)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②入选肾脏病患者101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35.1±11.8(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病理证实。1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③足细胞排泄的定量采用尿沉渣涂片免疫组化染色直接计数;④尿白蛋白/尿肌酐大于300(μg/mg)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定义为活动性病变。
结果:①肾脏病患者尿沉渣中均可培养出足细胞,而正常人未能培养出足细胞。肾脏病患者足细胞培养的成功率和尿沉渣中尿液细胞podocalyx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均较健康人对照组高,但各种肾小球肾炎患者之间podocalyx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并未有明显的差异;②活动性微小病变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IgA肾炎患者其尿液足细胞排泄计数和占尿液小管上皮细胞总数的构成比均显著增加(P<0.05);③尿液细胞podocalyx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患者的24h蛋白尿和尿液上皮细胞排泄较阴性组患者均明显增加,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但在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发生率以及SCr、血红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二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④微小病变型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足细胞排泄与24蛋白尿水平密切相关(r=0.746,P=0.030)。
结论:尿液脱落细胞中可以培养出足细胞,脱落的肾小球上皮细胞中尚有存活的足细胞;足细胞尿是肾小球疾病活动的指标,尿液足细胞脱落损伤与蛋白尿水平密切相关。这些证据表明:活肾小球细胞脱落是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另一机制。
研究三、肾移植排斥患者尿液足细胞排泄的特征
目的:观察肾移植患者尿液足细胞排泄的临床特征。
方法:①入选肾移植患者31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3.7±8.1岁(范围22~55岁),并将患者分为肾移植排斥组(n=15)、肺部感染组(n=7)、非排斥非感染组(n=14)和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n=10),15例肾移植排斥患者的诊断均经肾活检病理证实;②用podocalyx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足细胞;足细胞排泄的定量采用组化染色直接计数;③尿沉渣其他成份采用巴氏染色并用计数板进行显微镜镜下计数。
结果:肾移植排斥组、肺部感染组、非排斥非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足细胞尿的发生率分别是:33.3%、28.6%、35.7%和0%,肾移植患者各组足细胞尿发生率和足细胞排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除此以外,肾移植排斥组患者尿液有形成份,包括尿液总细胞数、小管上皮细胞计数以及小管上皮细胞计数/尿肌酐值、白细胞、管型和粘液丝等与肺部感染组和非排斥非感染组患者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而肺部感染组和非排斥非感染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肾移植患者在移植后数小时表现为尿液中性粒细胞排泄增加,肾移植排斥表现为尿单个核细胞排泄增加,而非排斥非感染患者无明显的细胞成份。
结论:尿液足细胞排泄不是肾移植排斥的鉴别指标。尿液细胞和管型等有形成份的显著增加是肾移植排斥的临床特征。肾移植不同时期其尿液排泄成分的特征不同。
研究四、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排泄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排泄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①入选IgAN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4.1±12.2(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病理证实。1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②足细胞排泄的定量采用尿沉渣涂片免疫组化染色直接计数;③观察尿液足细胞排泄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结果:①IgAN患者尿沉渣中尿液细胞podocalyx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较健康人对照组高(P<0.05);②大量蛋白尿IgAN患者(≥3.0g/24h),尿液足细胞检测阳性数、尿液足细胞排泄数、足细胞与尿肌酐的比值以及足细胞占尿液小管上皮的百分数均较非大量蛋白尿IgAN患者(<3.0g/24h)显著增高(P<0.05)。IgAN患者足细胞排泄水平与蛋白尿水平呈正相关(r=0.446,P=0.007);③伴有足细胞尿的IgAN患者蛋白尿水平较无足细胞尿的患者显著增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与肌酐的比值亦显著增高(P<0.05)。但伴与不伴足细胞尿的IgAN患者在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Scr、血色素水平以及血浆脂质代谢二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尿足细胞的排泄与细胞或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小球血管襻腔狭窄和足突广泛融合病变有关而与系膜、内皮细胞病变、局灶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管病变无关。伴有足细胞尿的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硬化更明显(P<0.05)。伴有新月体的患者其尿液足细胞排泄水平,尿液上皮细胞和管型的排泄均增加(P<0.05)。
结论:足细胞尿不仅是IgAN患者肾小球损伤存在的直接证据,也是IgAN患者活动性损伤的指标。足细胞尿排泄的水平与蛋白尿水平显著相关;足细胞尿的排泄与肾脏病理类型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