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79断块是一个地堑型断块-岩性油藏,经过二十多年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分散,而搞清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是预测剩余油分布,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重要依据。本次论文综合应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鉴定等手段,对成岩作用、孔隙结构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对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做了分析。 通过对本区8口取心井岩石薄片进行分析得出,沙二下亚段砂岩岩性丰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储层属于中低孔特低渗~中低孔中低渗储层。 参照物性资料及压汞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原生孔隙、次生孔缝和混合孔隙是本区储层主要发育的储集空间类型。次生孔隙最为发育,其类型包括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铸模孔等。参考毛管压力曲线特征,本区孔隙结构可划分出四种:中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小孔微喉型、微孔微喉型。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中等—严重,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非均质性强。尤其对沙二下亚段的夹层进行统计分析,韵律层内主要为泥质夹层,灰质夹层次之;并从沉积和成岩作用两方面阐述了这几种夹层的成因;根据夹层规模以及夹层厚度平面分布,得出在主河道和远满溢之间的部位往往是夹层频率较高之处。 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最主要的成岩作用为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破坏了储层的储集性能,而溶蚀作用则提高了孔隙度,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交代作用则对储集性能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