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面神经炎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任意年龄段,不受季节及地域限制,春季和冬季发病率较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常发病突然,以一侧面神经支配的该侧表情肌麻痹为主要症状,偶见双侧面神经同时发病引起双表情肌麻痹。尽管对其发病原因在医学上仍有争议,并且目前治疗方案也尚未统一,但抗病毒及大量激素冲击疗法,再配合以针灸及物理疗法在该病的治疗方法中最为多见。研究表明,超短波、低中频电刺激、面肌功能康复训练、生物反馈等治疗手段,其中一种疗法的独立使用或几种疗法的联合应用,都能够对Bell麻痹亦即面神经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旨在观察如果能够恰当地联合应用超短波、TDP疗法并在适当的发病周期中应用中频电刺激疗法,不仅可以有效治疗面神经炎并缓解症状,而且能够对提高其治愈率有一定的帮助。方法:选取经临床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确诊的急性期(发病1~6天)面神经炎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选择一般临床用药治疗,在发病第7日加入针刺穴位治疗的方法。实验二组除采用常规临床用药治疗并且于发病第7日加入针刺穴位治疗外,于治疗开始予TDP乳突照射和超短波治疗。实验三组采用与实验二组相同的治疗方法,且于发病第7日加入中频电刺激疗法。以House-Brackman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为标准,按照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观察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30天后的病情恢复情况。结果:1.其中对照组有3名研究对象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实验二组有1名研究对象因个人原因终止治疗。实验三组有2名研究对象因个人原因终止治疗。不纳入统计结果,实验过程中研究对象均未述有不良反应,余下结果均纳入统计数据。2.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H-B评分及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个人信息经统计分析,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后各组H-B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的H-B得分相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二、实验三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痊愈率为16.67%,总有显效率为83.33%;实验二组痊愈率为25.81%,总有显效率为90.32%;实验三组痊愈率为38.71%,总有显效率为93.55%。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较对照组比较,实验二、三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比较,实验三组评分优于实验二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三组治疗效果好于实验二组。结论:在面神经炎的常规治疗中,单纯的药物治疗还不完善,即使配以穴位针刺一部分患者依然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因为面神经炎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对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往往导致患者急于见到疗效。在面神经炎急性期及恢复期,采用刺激性低,能促进神经修复的物理因子(超短波、红外线、中频电)联合治疗为较理想选择。在恢复期予中频电刺激疗法对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和后续后遗症期面神经的恢复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