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题目是带着镣铐的舞者—从文化翻译派视角看《围城》英译本。本文分析了译者面临的宏观局限如意识形态、诗学、论域,和微观局限如选词、句子结构、段落衔接等,并从对译本的分析中研究译者如何绕过以上种种局限,以及译文是否把语言和文化圆满地传达给了目的语读者。目前从文化翻译派视角对文本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过大多是对文本中文化要素的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研究,结合文本分析研究文化翻译派的三大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论域)的论著不多。译者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不仅反映出外部因素对他的限制,也反映出他对社会、对文化的看法以及对翻译的态度。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论域对《围城》的英译本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分析,对于指导以后的翻译活动,促进文化融合都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文中的例子都是本人从中文原著和英译本中筛选的,涉及景物描写、度量衡、杂合语言、宗教、相面、五行、俗语、文学意象等语言和文学层面上的探讨,代表性和针对性较强,是分析研究意识形态、诗学和论域的很好例子。本文主要使用归纳、演绎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围城》英译本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在引言中,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围城》源文本的风格和钱钟书的创作风格,并引入文化翻译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研究的意义,得出从文化翻译派视角研究《围城》英译本不仅合适而且很有研究意义。第一章回顾了中外对《围城》中英文文本的研究情况,指出从文化翻译派三大要素研究《围城》英译本的著作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不紧密。第二章到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论域分析《围城》英译本。每一章都以引用文化翻译派的理论观点开始,接着对《围城》中英文本中的例子进行微观层面(如选词、词组、句式等)的分析,探究中英文文本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论域,并结合引语中的理论剖析《围城》英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译者期望传递给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效果。在结语部分,本文概述了文化翻译派的理论思想及研究方法,《围城》英译者所面临的局限因素,归纳出本文的三个结论:1.对于中西共通的情形(如景物描写、普遍观点、杂合语言),译者为了实现社会、历史和文化交流,或保留原文的新奇表达方式,或按照西方的逻辑思维对原文进行改写或重写;2.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论域的多重局限下,译者在译文中或明或暗地和原作者进行竞争,创作出较为贴切的表达;3.对于文化缺失现象(如文学形象、中国哲学、五行等),译者一方面保留文化因素,让目的语读者走进原文,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通过对译文进行局部变动,传播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可以说,《围城》的英文译者很注重语言、文化因素的传递,虽然面临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局限,但是他们在局限内的自由空间里,在中西两种语言文化中穿梭,好比带着镣铐的舞者,他们的译文在整体上成功取得了源文本期望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