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组织与治理体制变迁(1949-2000)

来源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挖掘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的激励因素,还是从 历史角度考量制度变迁的动因,都不能单纯从实证中寻找答案。因此,借用新 制度主义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对1949-2000年中国乡村的治理方式做一番历时 性的同类比较,对分析中国乡村的现状和探索乡村的未来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在尽可能地收集史料和充分了解与掌握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历史 脉络梳理1949年后中国乡村在制度变迁中的非均衡因素和稳定性基质。 在展现乡村政治运行特征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存在国家、乡村政权(乡村干 部)和农民三者的互动关系及平衡机制。作者认为,乡村政治实际上就是作为有 着各自利益偏好和行为选择的国家(主要指中央政权)、乡村政权(乡村干部)和 村民三个能动主体的博弈过程。在博弈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在现代化和建 构社会主义秩序的双重目标下,不断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造和建设,以便更多地 提取乡村的物质资源,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对乡村社会进行重构。但 是,由于无法有效地控制基层政权的自利化倾向,国家政权建设在基层却常常 是失败的,它只是基层既得利益者扩大和维护利益的策略资源;基层政权在完 成国家目标时,也以国家的名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国家在要求其完成国 家税收时,并没有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他们往往利用官方名义使其独有 规则合法化。国家整合能力的不足致使有效的制度安排无法通达于乡村,导致 乡村社会和农民并不能享受有效制度安排的实际效用。因此,尽管国家反复宣 传新秩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农民也难以从根本上认同这种改造,乡村的抵制、 背离倾向始终存在。未来乡村治理体制变迁的推进与国家政权建设高度关联。 在乡村治理体制的变迁过程中,需要上层国家权力与基层民众形成合力,只有 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乡村基层政权公共化。 关键词:现代化,制度变迁,国家政权建设,政治主体,博弈
其他文献
中国和美国,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来往日趋频繁,文化的碰撞
近几年,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推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内容,这一制度已经逐步成为政府部门各类信息向社会公开的窗口。它的发轫和发展源于现代政府政
学位
中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管制型政府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然而,政府产生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服务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学位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大量应用,不仅使得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内容,同时也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已应用在我
众所周知,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与否是我们评价一节课优劣成败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美术教学,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即人们平时讲的是
期刊
近日,河北省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的意见》,并同时印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伊莉沙白·乔莉在《帕克先生的情人卡》中 ,融合了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既赋予了作品较强可读性 ,又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深度。伊莉沙白·乔
在华庆西部地区延10~长2油藏发现一些电阻率相对较低的油气层,经试油检验可获得较高的油气产量,这对测井识别油水层造成一定的困难.通过对研究区低阻油层成因的深入研究,结合
在经历了启蒙运动以及自由民权运动之后的明治二十年代,为了寻求国家的进步一发展,日本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思潮。以德富苏峰为主要代表人物、民友社为主要宣传阵地的平民主
外交能力作为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以及国家的兴衰成败。21世纪初,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就对中国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