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神经衰弱性失眠、痛经及肝硬化。丹参化学成分复杂。研究表明,丹参中活性成分受到多种环境条件及不同品系的影响,活性成分的改变必然影响其药理作用,甚至威胁人类的安全与健康。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品系及种植环境对丹参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为丹参最适栽培环境及优良栽培品系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实验以四个丹参品系为研究对象,将四个品系丹参分别种于祝阳、长清、泰安三个区域。收获期丹参运用LC/MS联用技术结合多元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丹参中次级代谢物的差异,目的在于监测丹参活性成分受三个种植区域及四个品系影响。同时分别对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根重进行了基于移栽后天数的动态分析。并测定了PAL、4CL、CAD、及TAL酶的活性。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运用LC-MS的技术,在66个识别色谱峰中,共推断性注释40种次级代谢物,包括16种酚酸类化合物,20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及4种其他化合物(即,木樨草素、罗列酮-4、7α-羟化-罗列酮、及β-谷甾醇)。2、种植区域对丹参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种植区域对丹参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有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生长于祝阳区域的丹参产量较低,但有较高的酚酸及丹参酮含量,以及较高的PAL、4CL、CAD、及TAL酶活性。生长于泰安区域的丹参产量较高,但活性成分含量及各种酶活性较低。长清区域丹参具有较高的总酚酸含量及总丹参酮含量,适于丹参栽培。此外,通过OPLS-DA分析,找出16种区别不同种植区域的标志性代谢物。3、不同品系丹参产量及品质的差异不同品系丹参间的产量及品质存在显著性差异。ZH105品系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丹酚酸B的相对稳定,表明ZH105品系可能与抗性相关。通过OPLS-DA方法分析,找出14种品系特异的代谢物。4、影响丹参次级代谢物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丹参中酚酸及丹参酮类物质的含量即受种植区域影响,又受品系的影响,导致丹参次级代谢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可变的。在该研究中,主导因素可以是种植区域也可以是品系。因此,该文为中药质量控制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