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搁置到身份认同——论女性成长小说《伊芙莱娜》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ewgolv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综述表明,以往对《伊芙莱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书信体形式、人物形象、身份认同主题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黄梅在《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一书中提到了《伊芙莱娜》的成长主题,但是几乎没有人对这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寻求自我和社会身份时面临的重重困难和经历的种种困惑,以及主人公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所获得成长。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伯尼笔下的伊芙莱娜是怎样从一个没有家庭,身份尴尬的少女变成一个心理成熟、拥有姓氏的上流社会女性,并沿着父亲缺场(身份搁置)——寻求认同——被认同的线索探讨成长对小说主人公、小说作者乃至整个十八世纪女性的意义。   本文绪论对伯尼的文学创作生涯、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创作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再谈及成长小说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并对《伊芙莱娜》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概括,提出本研究的意义。第一章研究伊芙莱娜的成长过程与成长结果,探讨主人公经常固守的窗口位置的象征意义,指出其成长的局限性。第二章主要介绍主人公在复杂社会中的五个引导人,他们分别替代主人公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并对她起到保护和引导的作用,对伊芙莱娜的成长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第三章分析作者用来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手段。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和概括,指出《伊芙莱娜》在伯尼整个创作生涯中的意义。
其他文献
郑路说,他很喜欢卡普尔的雕塑,卡普尔也是他心目中大师级别的雕塑艺术家。从他说话的神情中能够感到中国雕塑在世界的舞台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他希望能在这个领域里成长,向世界级的艺术家看齐。学院像是郑路身后的风景,他的目标是奔赴比好更好的未来。  青年艺术家郑路位于宋庄的工作室里堆满了他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在工作室的顶层,他的团队正在制作一件体积较大的悬吊式雕塑。他说,他是一年前搬来这里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视角也日趋多元化。一方面,一些学者发现仅从语言文化等层面来研究翻译已不能满足翻译理论系统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以
哈金,原名金雪飞,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第一位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笔刽福克纳小说奖两项殊荣的作家。哈金于九十年代出开始用英语进行创作,先后出版了十五部作品,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