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综述表明,以往对《伊芙莱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书信体形式、人物形象、身份认同主题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黄梅在《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一书中提到了《伊芙莱娜》的成长主题,但是几乎没有人对这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寻求自我和社会身份时面临的重重困难和经历的种种困惑,以及主人公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所获得成长。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伯尼笔下的伊芙莱娜是怎样从一个没有家庭,身份尴尬的少女变成一个心理成熟、拥有姓氏的上流社会女性,并沿着父亲缺场(身份搁置)——寻求认同——被认同的线索探讨成长对小说主人公、小说作者乃至整个十八世纪女性的意义。
本文绪论对伯尼的文学创作生涯、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创作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再谈及成长小说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并对《伊芙莱娜》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概括,提出本研究的意义。第一章研究伊芙莱娜的成长过程与成长结果,探讨主人公经常固守的窗口位置的象征意义,指出其成长的局限性。第二章主要介绍主人公在复杂社会中的五个引导人,他们分别替代主人公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并对她起到保护和引导的作用,对伊芙莱娜的成长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第三章分析作者用来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手段。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和概括,指出《伊芙莱娜》在伯尼整个创作生涯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