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晋国文学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273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代是我国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晋国在春秋历史上称霸百年,是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春秋时代的文学典籍《诗经》、《国语》都按国别编,已有了地域文学的雏形。春秋时代形成的地域文学中,晋国文学所占比重大,对当时对后世影响大,是最值得研究的地域文学之一。  春秋时代晋国文学,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地理概念。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世卿贵族政治,这种政治与其它诸侯国最大的区别就是一大批与国君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异姓卿族开始进入到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世卿贵族既是政治家,也是知识分子,是这一时代文化的传承者,所以晋国世卿贵族亦属当时文人。春秋时代的晋国文学属于世卿贵族文人文学,简称世卿文人文学。  晋国文化通过世卿文人为代表的贵族阶层表现出来。晋国政治对外体现为争霸战争与与朝聘会盟,与之相对应的文学成就是:赋诗外交展示其深厚的诗礼文化传统,优美的辞令展示出高超的文学技巧。晋国政治对内体现为世卿贵族政治,与之相对应的文学成就是:世卿贵族在命运沉浮中展现出来的文化品格、文化改革与文化选择。他们的道德品格,礼仪风范,精神追求,文化信仰具有时代特征,是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德,风度与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文化遗产。  第一章为序言,旨在介绍研究晋国文学的意义,晋国文学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旨在论述:春秋时代的文化格局与晋国文学的意义。周王室东迁,礼崩乐坏,王权下移,文化随之下移,人才流动频繁,士阶层崛起,官学失守,私学兴起。和而不同的开明政治下,出现了用人制度的变革、否定天命观的思想变革与文言变革。诸侯争霸战争与各国朝聘会盟中,外交辞令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赋诗言志成为春秋时代特有的文学精神。春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代,三晋、齐鲁、荆楚与戎狄等地域文化版块形成。  “周王东迁,王室衰微,晋实代之”。在春秋时代形成的地域文化版块中,晋国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地域文化之一。从思想文化史来看,晋国文化是先秦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的文化宝库,对当时秦、楚、齐、鲁等国影响广泛,对战国文化和后世文化也影响深远。《诗经》、《左传》、《国语》等重要春秋文化典籍中,晋国文学所占比重大,对当时、对后世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章旨在论述:晋国的文化传统、文化来源与文化精神。叔虞封唐时,晋国处于河汾之东,建立在夏的故墟上,周边尽是戎狄国家。晋国作为周王室的宗亲国家,晋国文化以夏文化为底蕴,以周文化为基础,在继承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同时,杂糅了周围戎狄国家游牧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国世卿贵族文化。晋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受戎狄国家影响产生的尚武精神与受宗周礼乐文明影响产生的世卿贵族文化特征。晋国文化是将野蛮与优雅结合而成的世卿贵族文化。晋国世卿贵族文化不表现在这些世卿贵族有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而表现在其嘉言懿行,道德精神,文化品格。晋国具有尚贤、尚功、尚法的文化传统,晋国文化精神具有:尚实性、创新性、开放性。  第四章旨在论述:晋诗的创作与《诗》在晋国的应用。春秋时代既是诗的创作结集时代,也是诗的应用时代。晋诗的创作主要有《诗经·唐风》十二首与《诗经·魏风》七首。《唐》《魏》之风体现了晋地诗歌的创作风貌,是晋地早期城邑文明的产物,具有纪实性,反映了晋地早期历史城邑生活的方方面面。晋诗在语言形式上反映了新体文言的诸多特点,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文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诗学”是从赋诗引诗开始的。晋国世卿贵族盟会宴飨中的赋诗反映了晋人的用诗情况。晋国作为称霸百年的霸主国家,晋国世卿贵族频频参加盟会宴飨,在诗礼风流中,一批赋诗名家应运而生,在诗礼风流中用赋诗外交展示着自己渊博的文化素养,晋人赋诗体现出其独特风范。  第五章旨在:对《左传》中晋国世卿文人进行人物分析,主要论述世卿文人的命运沉浮、文化品格、文化改革与文化选择。在春秋时代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晋国公卿的命运迭宕起浮,其文化品格在社会变革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晋国十一家重要世卿贵族在时代巨变中一个又一个灭亡,唯余下宫之役中幸存的赵氏,与后兴的韩氏、魏氏三家得以幸存。晋国世卿文人在命运沉浮中展现出来的文化品格、文化改革与文化选择具有时代特征,是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德,风度,与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文化遗产。  春秋时代属于雅斯贝尔斯所言之轴心时代,其理论核心在于突破。春秋时代的文化突破最典型地表现在晋国的文化改革与文化选择过程中。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晋国努力进行各项制度的变革:包括用人制度、奖励制度、军制、采邑制等等。晋国尚贤、尚功的文化传统,导致其用人制度由尚亲到尚贤转变,晋献公大灭公族,逐群公子,渐渐导致晋国君权式微,世卿逐步蚕食了君权,最终三家分晋,化家为国,完成了由家到国的历史转变。晋国宗法制最早崩坏,弑君事件频有发生,传统礼乐文化受到破坏,与此同时,一批礼乐文化的捍卫者用生命坚守着宗周传统文化。文化上何去何从,成为一个时代难题,礼法相争中,最终晋国世卿选择法家,颁布了成文法。  第六章旨在论述:《晋语》与春秋时代的记言艺术。《国语》是中国古代散文早期发展轨迹中的重要一环,在语言艺术和说理艺术上对后世文章都有影响。《晋语》在《国语》中占了近一半的篇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主要收录晋国君臣的大量言行,《晋语》的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与前代相比都有进步。本章选取春秋行人辞令为个案,探讨春秋时代的记言艺术,同时探讨晋国行人辞令的独特性。  第七章旨在论述:战国时代晋国文学的演变。承接第六章晋人辞令,春秋晋国行人辞令发展成战国三晋纵横家辞令,因时代风尚各异,两者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承接第四章《诗》在晋国的应用与传播,战国时代《诗》在三晋的流传情况变得复杂起来。战国初期,三晋儒家士人传播经学过程中,子夏授教于西河传播儒家经典成就最大。战国末期,荀子传《诗》,推动了《诗》的经学化。承接第五章晋国世卿文人颁布成文法的实践活动,到战国时代,三晋大地兴起变法之风,法家思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法家名出现,如《法经》、《申子》、《韩非子》等等。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与春秋时代相比,战国时代的三晋地区,纵横家的辞令发生变化,儒家经学犹其是《诗》的传播有了新的风貌,在丰富思想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三晋出现了《法经》、《公孙龙子》、《慎子》、《申子》、《荀子》、《韩非子》等多种思想文化成果的结集。  第八章旨在:以《赵氏孤儿》的传播为研究对象研究晋国文学的影响。赵氏是晋国最重要的世卿家族之一,以《左传》中赵氏的下宫之役为背景,研究春秋时代赵氏被灭的深层社会原因。误读与误传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从《左传》到《赵世家》,再到元杂剧,通过关于《赵氏孤儿》三个里程碑式的作品,研究《赵氏孤儿》的历史流变过程以及文本背后文化背景的转变。不同年代的《赵氏孤儿》,不同的作者传播着不同年代的价值观与文化理想,反映了不同年代的文化背景和不同年代的主流价值观。《赵氏孤儿》几千年来能被多重解读、反复解读,本身也说明了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其他文献
污水回用处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造福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真正实现了为工艺,为生产运行,为污水回用处理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服务,保证了污水回用处理厂能长期稳定的达标排
干旱胁迫严重影响着作物生长发育。主要从作物形态、渗透调节、光合作用、细胞膜及其结构的保护机制、干旱传感和信号转导、转录因子以及干旱诱导蛋白等方面对作物抗旱生理及
1950年4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发了《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五条,对不同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
期刊
福克纳,这位美国文学巨匠,是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喧哗与骚动》被公认为他最好也是最难读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集中描写了康普生家族最后一代人的故事。多年来
学位
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表情词语已然成为网络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情词语的出现及使用既满足了网民对聊天多维化的需求,又弥补了“非面对面交际”中副语言信息缺失的遗憾。
由于工厂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摆脱原先全部靠人工手动来管理和运行整个污水处理过程,改由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生产管理成为可能.rn
口述历史和话语分析于上世纪中后期被介绍到中国后,在各自的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以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历史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由话语建构的过去的社会现实和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