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独立董事能不能发挥作用,以及发挥怎样的作用,学术界尚未得出一致结论。自中国证监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来,国内独立董事就常被批评为“花瓶”、“橡皮图章”,即便如此,学者们仍就独立董事运行机制和有效性进行不断探索,本文也是一个尝试。2013年10月19日,中组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文件引起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热潮,这次自然实验为独立董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本文的研究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首先,我们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独立董事辞职的股票市场反应,数据发现:(1)投资者对于独立董事是非政策辞职还是政策辞职的反应没有差异;(2)投资者对于辞职人是否是政府官员也不敏感;(3)相较于辞职类型和辞职人员身份,投资者更为关注辞职公告的诚信披露情况。当企业如实披露辞职原因时,市场超额累积收益率增加2.8%。对此本文的解读是,一来投资者给予企业诚信披露奖励,二来投资者认为这传达了企业积极配合国家反腐政策的正面信号;(4)政策反应时间越长(辞职时间越晚)的企业经营绩效越差。上述研究结果体现了短期内投资者对于独立董事辞职行为的价值预估,本文进一步对官员独董和企业绩效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1)官员独立董事与企业长期绩效没有因果关系;(2)对于独立董事非政策辞职的企业,企业长期绩效更差,独立董事辞职的信号假说得到支持;(3)和官员类独董,学术类独董相比,行业专家类独董所在企业绩效表现更为优异;(4)官员独董所在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更多,在民营企业中这一差距更大。论文进一步对哪些企业会聘请官员独董进行了探索,发现民营企业聘请官员独董的概率比国有企业低9.5%,同时投资价值越高的国有企业越不愿意聘请官员独董,据此本文推测,在聘请了官员独董的国有企业中,官员独董扮演“花瓶”的可能性较大。最后,本文对独立董事声誉机制进行了探索。基于声誉假说和繁忙假说,我们探讨了多席位独董的相关问题,结论如下:(1)独立董事席位数量与企业长期绩效没有显著关系,但多席位独董辞职引发的投资者负面反应更大;(2)绩效越好,年龄越大,薪酬越高,国有属性的企业越会聘请多席位独董;(3)高学历,经管类专业或法律专业,社会兼职丰富的年长男性更有可能成为多席位独董。据此我们认为,多席位独董履职合规性较强,效益性不足,同时独立董事职业声誉与个人声誉不完全挂钩。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探索独立董事运行机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有一定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