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兔脊髓血供来源及TSG-6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新西兰兔脊髓血供来源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描述新西兰兔脊髓各节段血供的来源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10只成年新西兰兔,从升主动脉灌注红色硅胶,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新西兰兔的颈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胸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最上动脉、肋间动脉和肋下动脉;腰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腰动脉、骶正中动脉;骶尾段神经根丝主要由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供血。供应脊髓的前根髓动脉左、右两侧呈不对称分布,颈、腰段以右侧多见,胸段以左侧多见,且腰根髓大动脉常位于左侧;脊髓后根髓动脉左、右两侧分布对称,且颈、腰段血供较胸段丰富。结论:新西兰兔的脊髓血供与人类脊髓血供存在差异,因此在选用新西兰兔制作脊髓血管畸形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时,应考虑到上述解剖变异因素对该模型的影响。第二部分 TSG-6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研究背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氧化应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TSG-6具有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索TSG-6能否调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脑损伤。方法:我们的实验对象是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80~320g),选择颈动脉穿刺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经脑室注射给予TSG-6重组蛋白和TSG-6特异性siRNA。采用改良Garcia行为学评分量表,干湿重法脑水肿检测,TUNEL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等方法来评估TSG-6对SAH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TSG-6可以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水肿、行为学功能缺损、血脑屏障的破坏以及神经元的凋亡;TSG-6可以增加Ho-1和Bcl-2的表达,同时抑制Nox2、Bax和Cleaved caspase-3在脑组织中的含量;脑室内注射TSG-6特异性siRNA可以解除TSG-6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和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TSG-6可以通过增高脑组织中Ho-1的表达从而抑制Nox2的活性,抑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氧化应激反应,同时还可以抑制细胞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减轻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其他文献
目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在帕金森病的神经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检测PD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蛋白胆固醇(lipoprotein cholesterol)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来评估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并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比较与单纯抗帕金森药物治疗对照组与药物联合强化运动+虚拟现实训练实验组的步态障碍的差异性,评估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实治疗训练对帕金
研究目的血管生成在生物体内损伤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动物实验证实硫酸铜能促进角膜血管生成。同时硫酸钙也能促进胫骨骨缺损周围血管形成。另外含铜生物陶瓷材料证实具备促成骨效应。于是本实验制备硫酸铜及硫酸钙复合材料,旨在验证复合材料理化表征及促血管和骨修复效应。方法1、含铜硫酸钙胶合剂的制备、物理表征及体外降解实验通过按照固定固液比例物理混合α-半水硫酸钙粉末和不同浓度的五水硫酸铜溶液,通过制模得到圆
研究背景及目的:肿瘤微环境作为肿瘤细胞存续的外环境,是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关键因素。肿瘤中的肌成纤维细胞,也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间质细胞,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发现,Musashi2(MSI2)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并与CAF介导的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探究肌成纤维细胞中MSI2影响
研究背景: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因其具有良好的成牙潜能、获取方便、来源广泛的特点,被认为是牙髓再生术的理想种子细胞。研究发现Mg2+转运蛋白TRPM7和CNNM4突变后导致牙本质矿化不全,低Mg2+饲料饲喂小鼠使牙本质和牙釉质矿化明显不足,表明Mg2+在牙发育矿化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g2+及其转运蛋白TRPM7诱导
结直肠癌(CRC,colorectal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二位。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居高不下,并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多种信号通路和基因变化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胺(Polyamine)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往往需要维持多胺的高
背景肝切除术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肝脏解剖复杂,即使采用先进的出血控制、肝实质离断及止血技术,术后仍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复杂性肝癌(complex hepatic cancer,CHC)手术。C ouinaud分段法是依据肝脏解剖标志进行人工分段的,而血流拓扑学分段法是依据门静脉在肝内的血流拓扑结构关系进行分段的,两者均在临床广
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主要的恶性肿瘤致死病种之一。目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尽如人意,亟待开发新型抗癌药用于进展期或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近年来,以自噬为靶点的治疗是癌症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植物来源的化学物质是临床药物的宝贵来源。海南地不容含有克班宁、氧化克班宁等多种天然的阿朴啡生物碱。尽管有研究表明,克班宁对一些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但氧化克班宁在癌细胞中的作用和机制鲜为人知。
背景:神经胶质细胞瘤(glioma)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目前无最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给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深入解析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是未来降低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大需求。已有的研究表明:微环境在肿瘤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执行者,在利用肿瘤微环境的同时,还
研究背景和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1]。全球范围内,每年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超过350,000名[2]。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泌尿系肿瘤的首位,男性患病率是女性患病率的3倍,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主要发病年龄位于50~70岁[1],近年来发病率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其中,大约90%的膀胱癌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癌的复发
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全球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死亡率位第四位。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HCC-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