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传播的历史证明,每一次传播媒介技术的改进和革新,尤其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既会对现有的某些思想观念造成强大冲击,同时也会对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调整优化的传播、实践和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特征,总结了中国独特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与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随着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开始进入"E-science"时代。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化、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使其更适应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如今包括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博客、微博、轻博、网络流媒体(网络电视、视频直播)、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网摘、社会化书签等内容聚合方式(RSS)、社会网络(SN)等新媒体的兴起和信息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传播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模式、政治格局、意识形态、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也给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论文首先通过对新媒体技术下媒介形态的具体分析,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其传播模式为前提,解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模式及其模式下的受众细分,并以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成功经验为借鉴,重点探讨了手机新媒体和政务微博新媒体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群众路线”,日益彰显出新媒体实践的民族品格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普及中有序渐显其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深刻理解,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服务,为大众化服务。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现实需要,又是历史使命,同时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是全方位的,不仅直接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某些基本内容,还强烈地冲击着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观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论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传播学、新闻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视角,在论述新媒体技术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着重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冲击、挑战下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危机,借鉴和利用当代先进的新媒体传播理念、技术手段和各种社会资源等条件,探索了新媒体技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路径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措施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与大众千差万别的多样化需求相衔接,从而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继续成为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指南、精神力量和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保证,期望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和改进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