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式甘薯移栽机关键技术与移栽机理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xp_cryst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栽插是甘薯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用工量占生产全过程23%左右。我国的甘薯机械移栽技术发展缓慢且实用性机具不多,长期以来都采用人工栽插,劳动强度大、移栽效率低,加上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使得市场对甘薯移栽机械的需求十分迫切,甘薯机械移栽技术已成为限制我国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现有甘薯移栽机移栽方式短缺、作业质量不高、作业过程出现漏苗现象等问题,本文结合甘薯种植农艺技术要求,研制了一款机械臂式甘薯移栽机并进行了田间试验与优化,重点对薯苗移栽作业关键技术、补苗作业关键技术与薯苗移栽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可控制移栽轨迹,实现薯苗的斜栽、水平移栽等多种移栽方式,并可通过补苗装置实现自动补苗。该研究不仅为甘薯栽插市场提供了实用机具,也为甘薯栽插机械创新研发或优化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薯苗与土壤物理参数测定及力学特性研究。对薯苗尺寸、含水率、平均密度、泊松比与弹性模型等基本物理参数进行测量与标定,为建立薯苗柔性体模型提供数据支持;对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含水率、土壤密度与土壤休止角等土壤本征物理量进行测量与标定,为建立移栽机离散元-多体动力学(DEM-MBD)模型提供数据支持。(2)机械臂式甘薯移栽机整机结构与关键零部件设计。通过分析薯苗移栽农艺要求与参考轨迹,设计了机械臂式甘薯移栽机整机结构,该机主要由移栽装置、补苗装置、覆土机构、履带底盘与控制箱等五部分组成,其中移栽装置与补苗装置为主要作业部件;搭建了基于单片机STM32F407的核心控制系统,通过分析各机构动作时序关系,设计了移栽机作业流程,根据移栽机的功能要求对移栽机各闭环步进电机进行了受力分析与设备选型。(3)机械臂式甘薯移栽机移栽作业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二自由度移栽机械臂数学模型,并基于机械臂逆运算分别讨论了仿真周期、取苗爪杆长与取苗爪初始转角对移栽轨迹的影响;通过分析薯苗移栽过程,确定取苗爪杆长取值范围l≥0.4m与取苗爪初始转角取值范围14.32°≤φ≤55.93°;以取苗爪杆长与初始转角为试验因素,以移栽轨迹的横向偏差、纵向偏差、旋转电机转速、滑台移动速度为评价指标设计了仿真试验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分析,得到最优取苗爪杆长l为0.43m、最优取苗爪初始转角φ为45°。(4)机械臂式甘薯移栽机补苗作业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与补苗机械臂设计了甘薯补苗装置,研究了补苗机械臂结构参数对补苗轨迹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结构参数取苗爪杆长与取苗爪初始转角最优值组合;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网络的薯苗目标检测方法,基于薯苗特征,通过简化Darkent-53特征提取器,降低金字塔层级,减少模型冗余,防止模型训练过程中出现过拟合现象,提高了薯苗识别实时性。(5)基于DEM-MBD机械臂式甘薯移栽机薯苗移栽机理研究。建立了移栽机虚拟样机模型,分别对移栽过程中薯苗位姿变化与移栽作业坑穴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移栽作业过程中,薯苗柔性体模型位姿符合栽插农艺标准,移栽机可以实现多种移栽轨迹,符合设计要求。重点研究了土壤颗粒对薯苗移栽轨迹的影响,仿真试验表明薯苗最终位姿与取苗爪移动轨迹并不完全一致,薯苗位姿位于取苗爪移栽轨迹下方,通过改变取苗爪移栽轨迹的方式调节薯苗移栽高度、入土角等使移栽效果达到最佳,通过设计响应面试验构建了薯苗移栽轨迹模型,进一步明确了移栽机取苗爪移栽轨迹与薯苗移栽位姿之间的数值关系。(6)机械臂式甘薯移栽机田间试验与作业参数优化。加工并试制物理样机,针对影响甘薯移栽质量的主要作业因素作业速度与喂苗漏出长度设计了正交试验,田间试验表明作业速度与喂苗露出长度对甘薯移栽效果有影响,其优选参数组合为:前行速度0.2m/s、喂苗露出长度50mm。此时,斜栽法移栽合格率为96.8%,漏栽率为2.1%,生产率为40棵/分钟;水平栽法移栽合格率为96.9%,漏栽率为2.4%,生产率为40棵/分钟;设计了补苗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移栽装置相比,插补苗装置斜栽法与水平栽法漏栽率分别下降了2.09%与2.55%,证明了补苗装置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考察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师生支持感与学习适应性和自我概念的关系。结果表明,被试英语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不高,各维度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师生支持感对学习适应性和自我概念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师生支持感通过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影响;师生支持感和自我概念共同对学习适应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研究发现对于丰富相关研究,改善外语教学和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科睿唯安公司联合发布《2022研究前沿》报告。报告以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的12 610个研究前沿为基础,遴选出2022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1个大学科领域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65个研究前沿。文章以这165个研究前沿及其核心论文和施引论文为分析基础,概括出当前科学研究所呈现的8个整体发展趋势,以及11个大学科领域的
文章设计了工业设备故障音频智能识别系统,并将该技术集成到巡检机器人中,机器人在遂行巡检任务时,可以实时采集巡检区域设备发出的音频数据并传输到机器人内部的边缘计算模块,自动进行模型训练、声学特征提取与对比,出现异常特征及时报警,可实现设备内部故障的识别,解决了通过视觉检测的局限性问题,从而使得检测更加全面准确。
采用文献检索、官方网站搜索以及个人深入访谈法,分析深圳市新冠疫情的防控经验。深圳市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链条防控中的关键做法有:政府领导建立多部门合作应急指挥体系、及时出台疫情防控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创新建立圈层图表法、筑牢基层疫情防控网。基于深圳市的经验,从工作指挥体系、具体防控细则、信息发布机制、标准及管理措施、基础防控、科技防控6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提升我
目的 探讨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居家隔离期间的焦虑心理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状况,自行设计问题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得分。结果 大学生SAS标准分平均为(39.07±7.16)分,高于成人常模(29.78±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标准分50分划界,7.8%大学生有不同程度
目的 探讨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月该院86例经肠镜白光及活检病理判断为直肠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49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4例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FR);记录并评估3组患者病灶大小、切除面积、术前超声深度、手术时间、病灶切除大小、住院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
在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全球疫情却仍在高位波动。虽然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但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当医院出现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时,往往不得不采取封院闭环管理措施紧急应对。本文从松江区某医院闭环管理的视角,对医学观察转运工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闭环管理期间医学观察转运的重要意义、人员转运的要求、转运工作实践及人员转运过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民机数量不断增加,民航安全问题愈加严峻,“安全关口前移”和“持续安全”成为当前航空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运营效益和安全成为民航领域重大急需研究问题。现代民机通常配置有飞机状态监控系统,通过机载数据总线收集各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工作参数,在线监测记录系统的状态、性能、运行环境及载荷等,并根据需要传输到地面进行实时分析或存储到机载设备上(如QAR,Quick Access Reco
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种植时间越早越好;钾肥对甘薯的增产效果明显,甘薯选择单垄单行种植,垄距为80 cm比较适合,喷施300 mg/L多效唑,甘薯产量增加14.09%~31.79%,甘薯2次提蔓可增产9.6%~14.7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血清炎性因子、基础内分泌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本院接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研究组行腹腔镜术。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24 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