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媒体中“中国留学生”的形象建构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批评话语分析为框架,基于van Leeuwen社会行动者理论及Halliday的及物性系统,立足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了以《朝日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纸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群体形象的话语建构方式。研究结论显示:第一,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纸质媒体中呈现多元化形象,主要被构建为“求知者与劳动者”、“心系灾区的志愿者”、“促进中日民间交流的草根使者”以及“违法犯罪活动的参与者”四类群体形象。第二,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中国留学生”,其个体与群体被提及时,分别以“命名化”和“范畴化”表征出现。对个体的命名化表征可分为“社会通称”、“职务称谓”和“相关事件名称”三类,其中,“社会通称”使用频次最多,主要表现为“姓氏/名字+接尾辞”。对群体的“范畴化”表征,主要分为“功能化”和“识别化”两类,前者使用频率远高于后者。然而,对“中国留学生”的“范畴化”表征在“违法犯罪活动的参与者”这一形象中表现最为凸显。其个体行为表征也被扩大到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甚至是整个在日华人群体;同时也衍生出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第三,对提及“中国留学生”的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表明,四类过程类型中,“物质过程”最多且集中使用于负面形象的建构中,中国留学生所从事的违法活动备受瞩目;“心系灾区的志愿者”、“促进中日民间交流的草根使者”此两种形象下,中国留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言内容有所涉及;另外,“求知者与劳动者”形象下,中国留学生的社会属性、关系信息最受关注。第四,“留学生30万人计划”的实现促进了相关报道中赴日留学生积极正面形象的形成。但日本主流媒体通过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大量报道,构造了与“中国留学生”这一“他者”范畴相关的线索,这些标签化的线索信息作为知识存储在读者的记忆中,又经过自发性的活性化和受制性的适用过程得以发挥功能,促进了针对“中国留学生”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固化。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制的532nm多普勒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测量临近空间的大气风场、温度和密度等参数。该激光雷达采用种子注入技术获得窄线宽的脉冲激光,使用碘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水肿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星形胶质细胞是脑水
转录因子,是指能够与位于真核基因启动子区域中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并发生特异性作用的蛋白质,通过两者之间及与其它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来激活或抑制转录起始,或者参与调控基
应力发光(Mechanoluminescence,ML)泛指在机械力作用下受力物体或周围介质发光的现象,常见于于各种固体受力过程,可分为摩擦发光和形变应力发光两大类。近年来,形变应力发光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分析降水和变化环境的特征,探寻和建立降水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进行降水、变化环境定量化预测研究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方法。前人做了
背景: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DR)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一种对电离辐射、紫外线、强氧化剂和化学诱变剂等均具有超强耐受力的极端微生物。Ppr M是在研究耐辐射奇球菌
营养补充剂又称膳食补充剂,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将天然有机食品、膳食补充剂及形形色色的功能食品全部归入“保健品”的范畴。为了实事求是地向我国大众介绍欧美当今最流行的营养
根据纳豆芽胞杆菌水解淀粉的生物学特性,从发酵床垫料中筛选分离出50株具有水解淀粉能力的菌株,再通过纤维蛋白复筛得到三株芽胞杆菌。最后,经生理生化试验确定菌株J22为纳豆
转基因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制备带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动物,将转基因动物应用到畜牧业、医药产业、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中去,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安全事件的突发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相伴而生的食品谣言在新媒体环境下极易传播,影响事件的发展演变,造成次生伤害。因此,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面对“热度高、传播快、辨识难、易发酵”的食品谣言,社会管理者“应当如何快速反应”成为社会治理的新问题。谣言作为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1)),在传播学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谣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