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干空气入侵对东北冷涡降水发展的影响,应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1年7月一次东北冷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西风槽向南加深是东北冷涡形成的源动力,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阻塞高压是影响东北冷涡形成、发展、消亡的重要因素:在冷涡形成初期,稳定的东亚阻塞高压迫使西风槽向南加深发展形成冷涡,在冷涡成熟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使东北冷涡到达我国东北地区并逐渐发展成熟,在东北冷涡发展后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使东北冷涡受到阻挡并在我国东北地区逐渐消亡,在冷涡消亡过程中西风带的愈合加速了东北冷涡的消散。500hPa等压面正涡度值和低层大气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对冷涡强度和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500hPa等压面正涡度值越大、覆盖范围越广对应东北冷涡发展越旺盛、影响范围越广,低层大气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与云顶亮温低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且对东北冷涡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东北冷涡降水主要集中在云系中部地区,且随冷涡闭合环流呈环状分布,冷涡中心和边缘降水相对稀少。干空气入侵对东北冷涡降水云系发展产生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使位于入侵干空气前方的降水云系受到挤压变窄,同时使整个云系向干空气两侧扩展,从而导致降水云系表现为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空间结构,因此地面降水主要集中在云系中部地区,另一方面,在入侵干空气的强迫下,冷涡降水云系正涡度值增大,水汽辐合抬升运动加强,从而促进了东北冷涡降水发展。另外,降水云系后方高层存在的干冷空气由于密度较高,其产生的下沉作用迫使前方暖湿气流抬升,同样会促进东北冷涡降水云系的发展。东北冷涡高CAPE区域对其降水具有指示作用:CAPE值越高代表对流不稳定度越大,其伴随强烈的水汽输送过程是导致大范围东北冷涡降水的原因。CAPE高值区随着东北冷涡气旋性闭合环流呈带状分布,且出现在低湿区,高CAPE区域在降水过程中会被逐渐消耗。另外,随着干侵入的不断深入,干侵入后部容易出现高CAPE区域,这是由于干侵入后部为低湿区,强烈的太阳辐射会使该地区地表增温形成对流不稳定层结,因而容易形成再生冷涡降水,再生冷涡降水由于缺乏水汽,且不稳定度较弱,因而其强度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