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一场“全球性结社革命”,这一场变革使得治理由管理向合作治理的模式发生重大转变。这场全球性的“结社革命”浪潮给世界各国带来深远影响,其中,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孕育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经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多年发展,也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贡献在于参与对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努力帮助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例如对地方自治、社区工作服务及部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尤其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面,成为了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第三部门。也因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带有一定和政府之间天然的联系,非政府组织逐渐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与政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帮助政府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满足公共服务发展中的各项需求,并成为了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和治理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也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挥自身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城乡二元结构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发展中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根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深化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将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作为明确目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打破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新阶段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使城乡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离不开更多的社会力量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的有效参与。非政府组织现已逐渐在国民生活中扮演其重要的角色,但在参与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并不具有像政府一样法定的公共职能和身份,所以非政府组织如何在该过程中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更好地发挥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功能,成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促进非政府组织自身完善的重中之重问题。因此,本文试从非政府组织发挥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公共服务供给和非政府组织功能的相关理论梳理,对现实中的实践发展情况,以及非政府组织发挥农村公共服务功能的基本定位进行解析,并从具体案例中针对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发挥农村公共服务功能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公私合作模式,并从组织化程度、功能建设、与政府的关系、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