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集群以其在促进区域协作与分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成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受剑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各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科技企业集群开始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集群的成功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科技产业的成功,引发了人们对于创新集群的思考。对于中国而言,尽管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在高端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正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本文以创新集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创新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以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样本,使用多种方法系统考察了区位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家级高新区的影响,并对高新区的绩效进行了测度和评价,以判定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这一部分介绍了研究思路和逻辑体系,对创新集群的学术传承和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包括传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创新管理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界定了创新集群的内涵,对创新集群的特征、结构、形成机理和形成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创新集群的理论框架。创新集群演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对创新集群的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创新集群与环境的作用机制,然后引入“熵”的概念,对创新集群系统演化规律和各演化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至第七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这一部分采用面板数据、VAR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对有关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针对区位因素与高新区发展关系的检验表明,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信息能力和工资水平与高新区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交通运输对高新区边际生产力的提高以生产资本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能力能够在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直接或滞在的经济效益。
对虚拟变量的检验结果表明,中央优惠政策并非是高新区快速增长的唯一支配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对这些高新区的发展起剑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包括适宜发展外向型工业的地理优势、高效率的政府以及依托地区特色资源形成的优势产业等。
针对FDI与高新区发展关系的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高新区的经济规模、人均产值和出口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人均产值的影响主要限于外资企业本身,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比较小。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规模的扩大明显促进了高新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和人均产值。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外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发达工业化地区的外资对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人均产值和出口的促进作用要大于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外资。
数据包络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高新区TFP指数整体上呈稳定的增长趋势,说明高新区生产前沿面不断上移。对TFP指数分解后发现,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要大于绩效改善能力。从横向来看,52个高新区的TFP指数呈现正态分布,地区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呈收敛趋势。在全国层面上,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为均衡,对94.2%的高新区都产生了促进作用;而绩效改善能力的差异较大,65.4%的高新区效率处于改善之中,36.4%的高新区效率处于恶化之中。
本文的最后足结论与建议部分。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认为我国高新区在发展模式、管理体制、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阻碍了高新区和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实践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遵循创新集群的形成、发展利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从高新区管理体制、产业政策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入手,促进高新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变。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条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和调整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