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O2-SiC-Al2O3耐磨陶瓷的制备及其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性能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zhen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r O2陶瓷的耐磨性优于氧化铝陶瓷,把它用作耐磨材料实用于井下机具或钻探设备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Zr O2陶瓷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并且耐腐蚀,在应力诱导下发生马氏体相变吸收应变能进而达到增韧的效果,使其具有良好的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是陶瓷材料中力学性能最好之一。但Zr O2陶瓷制备成本大大高于Al2O3陶瓷,且实际用于井下机具和钻探设备用时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必须有良好的抗热震稳定性,因此同步引入抗热震稳定性优异的Si C纤维或晶须材料到Zr O2耐磨陶瓷的制备工艺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少量低成本的Al2O3材料制备出具备更为优异的综合性能的新型Zr O2-Si C-Al2O3复相耐磨陶瓷。以锆英石碳热还原方法制备的Zr O2-Si C复相粉体做为原料,适当引入少量低成本的Al2O3材料,经空气气氛一步法烧结制备得到Zr O2-Si C-Al2O3耐磨陶瓷试样,研究Al2O3加入量对复相耐磨陶瓷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最优工艺参数。探讨介质累计冲蚀时间、冲蚀粒子的种类对该复相耐磨陶瓷材料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行为的影响规律,和Zr O2-Si C-Al2O3复相耐磨陶瓷材料的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机理。研究表明:当温度为1450?C时,Zr O2-Si C复相材料具有最大体积密度和最小显气孔率,最大体积密度为3.47 g/cm3,其最小的显气孔率为24.46%。Zr O2-Si C复相材料的最大抗折强度为85.09MPa(烧结温度为1400?C),最大断裂韧性为1.5 MPa·m1/2(烧结温度为1450?C),最大维氏硬度为2.29 GPa(烧结温度为1400?C)。Zr O2-Si C-Al2O3复相耐磨陶瓷在烧结温度为1300℃和1350℃时,抗弯强度偏低,烧结温度为1400℃,抗弯强度大幅度上升,5%Al2O3添加量的复相材料有最大的抗折强度192.88 MPa,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复相陶瓷抗折强度呈下降趋势。在烧结温度为1300℃时断裂韧性较低,随着烧结温度进一步升高,断裂韧性有较大幅度上升,在温度达到1400℃时,断裂韧性在1~4 MPa·m1/2之间。复相陶瓷的断裂韧性随着添加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添加剂含量为5%时,断裂韧性在2~4 MPa·m1/2之间。当烧结温度从1300℃升至1350℃时,硬度较低;当温度升至1400℃时,硬度在2~6 GPa之间。以锆英石碳热还原合成方法制备的Zr O2-Si C复相粉体为原料制备的Zr O2-Si C-Al2O3复相耐磨陶瓷具有较优良的抗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性能。在不同介质中的耐冲蚀性能排序为:石英砂泥浆>碳化硅砂泥浆。冲蚀粒子的硬度对该材料的冲蚀破坏影响较为显著。冲蚀初期(2h之内)Zr O2-Si C-Al2O3耐磨陶瓷冲蚀率迅速增大,随时间延长到24h以后趋于平稳。Al2O3耐磨增强相的加入能够与基质相形成强结合并显著提高Zr O2-Si C-Al2O3耐磨陶瓷的抗冲蚀磨损性能。本实验条件下加入5wt%Al2O3的Zr O2-Si C-Al2O3耐磨陶瓷抗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性能最好。
其他文献
经济自身不存在无波动成长的可能性,而且人们无法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无波动的、高速度的成长,因此,我们制订的经济成长目标应该更有弹性。但是,人们普遍存在对宏观政策的高估
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播出了一个户外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参考《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基础上, 《爸爸去哪儿》理智巧妙地加入中国特有的本土化要素,由此
<正>从战略和宏观角度认识多规合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国情,这是推进多规合一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可
“后工业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周敦仁在探讨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社会发展动向,预测下一世纪前景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服务业社会”等等
套箱为承台施工阶段的临时设施,由于混凝土套箱体积较大,阻水面积大,在主河槽位置导致冲刷加剧。套箱下部损坏及与河床进一步分开后,使桥墩所受荷载增大。在河流动力作用下,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我国的教育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在提升我国的教育竞争力,还需要看到教育市场日益激烈的变化情况,不断改良教育制度。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双高
连词“何况”与它的近义词“况且”、“而且”、“再说”意思相近,很容易与他们混淆。留学生在使用连词“何况”时产生了很多的偏误。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词典和教材对“何况
以绿剑12号、湘研15号和881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它们在30、35、40℃温度下种子的发芽耐热性,在田间高温季节测定了坐果率、果长、果肩宽、单果质量和单果种子数,比较了它们的
文章着重探讨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如何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的情况下,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人文优势培养有文化内涵与艺术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