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i42/Ag-Cu-Ti/SiC钎焊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雷达技术不断发展,对其冷却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靠性强,密封性好的机械动密封式水铰链成为目前发展的主要趋势。该水铰链需高硬高耐磨性陶瓷作为摩擦副材料,加工性良好的金属材料作为壳体材料。SiC陶瓷因其硬度高,耐磨损和耐腐蚀性能良好的特点,是摩擦副的理想材料;FeNi42合金因其与SiC陶瓷相匹配的低热膨胀系数,是水铰链壳体的理想材料。将两者进行可靠连接是水铰链密封性和力学性能的有效保障。本文使用Ag-Cu-Ti钎料实现FeNi42合金和SiC陶瓷的钎焊连接,研究Ti含量和钎焊温度变化对界面组织和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针对SiC陶瓷表面反应和内部溶解现象进行分析,并对陶瓷反应过程进行分析。探究Ti,Fe,Ni三元素对陶瓷溶解的影响,并设计复合中间层抑制陶瓷溶解,实现对钎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的控制。采用Ag-Cu-2.5wt.%Ti钎料钎焊连接FeNi42合金和SiC陶瓷时,当钎焊温度超过900℃时,SiC陶瓷在溶解于液态钎料的Fe和Ni元素作用下发生溶解,这导致接头力学强度急剧下降。而采用Ag-Cu-4.5wt.%Ti钎料时,溶解于液态钎料的Fe和Ni元素主要和钎料中的Ti元素反应生成Fe-Ni-Ti化合物,SiC陶瓷和Fe,Ni元素反应程度较弱,在840℃-920℃温度范围内不发生溶解。在钎焊温度为880℃,钎料Ti含量为2.5wt.%时,钎焊接头取得60MPa的最大抗剪强度。将组织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Ti优先和陶瓷反应的表面反应阶段,Fe和Ni优先和陶瓷反应的表面反应阶段,陶瓷溶解阶段。Ti含量的增加可促进陶瓷界面TiC层的形成,从而阻碍陶瓷溶解。陶瓷基体表面SiC颗粒的脱离可降低陶瓷基体界面TiC层的形成,从而促进陶瓷溶解。通过FeNi42/Ag-Cu/SiC钎焊试验可知,Fe和Ni元素向钎料中溶解以及和SiC的反应与Ti元素无关。在本实验钎焊温度范围内,而Fe/Ag-Cu-Ti/SiC发生陶瓷表面反应,Ni/Ag-Cu-Ti/SiC钎焊接头发生陶瓷溶解。推测FeNi42/Ag-Cu-Ti/SiC钎焊接头组织演变第二阶段为Fe元素主导,第三阶段为Ni元素主导。使用Ag-Cu/Cu/Ag-Cu-Ti复合中间层可有效阻隔FeNi42合金的溶解扩散和SiC陶瓷的溶解。在840℃-920℃的钎焊工艺窗口内其钎焊接头抗剪强度均可达50MPa。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嘈杂环境下的语音交流问题已经变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去除背景噪声对语音通信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骨导语音技术提供了另外一种抗噪的思路,骨导语音通过人体传导声音振动,最后通过高度灵敏的传感器收集信号。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传导性质,骨导语音不会被空气中的噪声所干扰,能够一定程度的消除噪声影响。但是人体传导和空气传导语音有着不一样的性质,因此骨导语音和气导语
互素谱分析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欠采样下利用稀疏样本对信号进行谱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突破采样定理的限制,以远低于奈奎斯特速率的采样率实现信号的频谱估计。针对海上电磁环境下宽带信号的频谱感知,互素谱分析可以实现覆盖短波、超短波、以及微波频段的全景谱估计,为通信质量评估和信道优选供依据。但是原始互素谱理论仍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使算法性能无法满足海上全景频谱分析的要求,其中包括:(1)互素谱本身结构问题导
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直接上机进行验证实验所需成本昂贵、耗费大量资源,而依靠软件的纯数字仿真方式又难以准确全面地进行设计结果的验证,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半实物仿真的方案进行激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实验验证。在实验室环境模拟飞行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并提供必要的激光发射源和接收端作为飞行器模型,以较少的成本花费准确全面验证激光通信系统的多项性能指标。首先,设计转台子系统作为飞行环境模型,以实现空间目标
本文主要探究说话人的舌体大小是如何有助于产生说话人个性的动态特征。相对舌体大小(RTS)已经作为一个衡量中矢状面核磁共振成像(MRI)口腔内舌体大小的指标。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RTS越小,舌体运动就越快。在本项研究中,进一步对RTS在声学特性方面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即通过比较舌体的运动速度和共振峰频率的变化率,来分析不同的相对舌体大小所产生的声学特性。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现有的cine-MRI数据集
声音的模式信息和空间方位信息被认为是分别在大脑中的腹侧和背侧通路中进行处理的。尽管这种听觉双通路模型被广泛认可,但两条通路之间的独立性程度仍存在较大争议,并且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了另外一种广泛的分布式网络模型。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频率和方位的声音在大脑中的处理机制,揭示频率和方位影响到的大脑区域,本研究分别选取不同频率和不同方位的声音作为刺激材料,采用组块设计的实验范式,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
本文围绕多语种识别,从语音特征和系统模型两方面进行学习研究。论文针对时长不足1s的短语音、易混淆和开集语种识别性能不佳问题,以辨识因子分析(Identify-Vector,I-VECTOR)模型为背景,通过实验对比不同语音特征在上述三个测试任务中的表现。实验表明:瓶颈层特征(Bottleneck Feature,BNF)在上述三个测试任务中超越移位差分倒谱特征(Shifted Delta Ceps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迅速发展,通信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多种通信方式相互融合为用户的通信需求提供了更全面的选择。而如何在多种通信模式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也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对多种通信模式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选取科学全面的效能评估指标,确定有效的频段优选算法,评估通信网络效能,为用户提供科学的用频依据,对合理分配频率资源、提高通信服务效率、改善频率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明确了通信效能评估理
随着高频通信技术在国防、商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引用,电离层高频频率预测技术也逐渐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由于区域预测模型相比于全球预测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效果,但是目前的区域高频频率预测模型研究中使用关注区域中的站点数目较少、建模数据的时间较短、未综合考量相关预测参量、未进行过亚洲区域的高频频率预测。为进一步提升高频频率预测精度,本文进行了亚洲区域电离层高频频率预测方法精细化研究,主要工作为:(1)
近年来,随着多普勒雷达精度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雷达人体识别逐渐成为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热点。基于雷达的人体动作识别与人体身份识别在军事、灾难营救、医疗监控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微多普勒雷达人体识别算法,发现对不同的识别任务分别进行建模的识别方法存在局限性。此类方法忽略了相关任务之间的监督信息,容易导致单个识别任务上的过拟合。本文基于雷达人体动作识别与身份识别两种任务之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逐步演变为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产生和传输速率的快速增长,可用无线频谱变得十分有限,所以可见光通信(VLC)技术成为缓解当前无线电频谱拥堵的关键方案,也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VLC系统采用低成本的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可同时实现照明和数据传输。然而LED光强较弱,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易受信道噪声影响,导致通信质量下降。分集接收技术对不同路径的接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