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标签作为一种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政策工具,其产生是基于当下深刻的社会背景,即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热衷于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片面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这种过热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这其中以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推行低碳经济政策,力图尝试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政策的推行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然而,该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很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造成一国政府过多地干预,最终使该政策扭曲为假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环境贸易壁垒,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贸易保护工具。碳标签作为一种低碳政策工具,我们在对其积极意义进行肯定的同时,又必须对其具有的潜在环境贸易壁垒的危险性进行分析,防患于未然。全文除前言与结语外共分四章,约3万3千字。第一章碳标签制度概述。首先,对碳标签制度的内涵进行阐述;其次,分析碳标签制度产生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国际法律渊源以及各国国内立法;最后,分析碳标签制度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消极影响。第二章碳标签制度国别性考察。本章从运行模式、具体实践以及评价标准三方面分别对英国、法国、日本的碳标签实践活动进行阐述,认定其运行模式分别为:英国以政府主导的、以鼓励和支持为主要推行方式的自愿型模式;法国以政府主导的,因其通过立法以及相关强制性政策作出规定,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模式;日本类似于英国那种政府主导的、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的自愿型模式;最后,进行总结,分析碳标签制度的发展现状,并认定其逐步成为一国商品出口的通行证。第三章WTO框架下碳标签制度的法律性质思考。首先,结合绿色贸易壁垒的构成要件及其特征,考量碳标签制度的法律属性;其次,将其置于WTO多边法律框架体系内,运用WTO相关贸易法律规范中的TBT协议、环境例外条款,结合其基本原则下的非歧视待遇原则、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和优惠待遇原则,同时借鉴WTO“金枪鱼—海豚”案、“海虾—海龟”案司法判例,着重对碳标签制度潜在的贸易壁垒法律属性进行分析与思考。第四章我国碳标签制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首先,着眼于碳标签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阐明中国在应对碳标签制度方面尚存在立法政策以及企业实践不足;其次,分析碳标签制度日后可能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限制中国商品的出口、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以及容易引发贸易摩擦;最后,立足于我国现有立法,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如何应对碳标签制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构建中国碳标签法律制度、政府出台相关应对措施以及倡议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推动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期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