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电力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总量在逐步增加,电力消费也随之不断提高,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的拉闸限电,更是凸显了电力供应与消费的不平衡、不均衡等问题,这严重影响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生活的正常用电。因此,本文以重庆为例,利用DMSP/OLS灯光数据与统计数据,构建了电力消费的反演模型,研究电力消费的时间及空间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重庆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重庆电力消费数据与灯光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的电力消费反演模型lg E=1.01lg DN+1.37,模拟的电力数据与统计的电力值的相对误差依次是-5.54%、12.30%、-7.33%、5.27%。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利用DMSP/OLS灯光数据反演电力消费,具有较高的精度,反演结果可信。(2)电力消费空间分布分析表明:重庆电力消费量在逐渐增长,电力消费量最高为都市功能区、最低的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都市功能区电力消费占全市电力消费比例在逐渐降低,渝北、九龙坡、沙坪坝为主要的电力消费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电力消费占全市比例均在逐年增高,涪陵、长寿、江津、璧山、万州为主要电力消费区域。(3)电力消费时空变化分析表明:全市电力消费量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但空间相关性逐步减弱,在整体上空间聚集现象越来越不明显。全市电力消费以低等和中等级别为主,电力消费量级别总体在逐渐升高;低电量消费级别区在逐渐缩小,高电量消费级别区在逐渐扩大。低电力消费级别主要分布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中等、较高电力消费级别以城市发展新区为主,高等电力消费全部位于都市功能区内。同时,电力消费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呈现中速增长的面积比例为29.51%,主要分布在城市发展新区内。(4)电力消费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重庆市GDP、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人口与电力消费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区域差异明显,二者的相关性在逐渐减弱。其中,渝中GDP、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人口较高,电力消费较低;而渝北则是GDP、非农人口较低,固定资产投资较高,电力消费较高。尤其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人口与电力消费相关性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