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图论分析(Graph theoretical analysis,GTA)的脑网络研究方法,通过对比正常对照组,脑震荡综合征无耳鸣组,脑震荡综合征伴耳鸣组各组间相关脑功能区的脑网络度属性变化,分析各个脑区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变化情况,探讨脑震荡综合征伴耳鸣患者脑网络度属性变化的意义,探索此类患者耳鸣产生机制。方法:选取脑震荡综合征(Postconcussion syndrome,PCS)患者34例,其中双侧耳鸣17例(PCS伴耳鸣组),不伴有耳鸣(PCS无耳鸣组)17例。另同期招募17例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对各组人员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进行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检查,收集静息态下原始DICOM格式数据,转换数据为SPM软件能识的NIFTI格式,通过SPM软件的normalize功能对测试者进行头动校正,去除x,y,z三个方向上平移大于1.5mm和三个方向上旋转度大于1.5度的误差数据(本研究未发现),对处理后生成的体素点图像投射到Talairach空间既将各个磁共振图投射到标准脑图中,高斯平滑函数对图像平滑处理,减少心跳呼吸等噪声干扰,对全脑协变量,白质,头动以及脑脊液无关信号给予剔除。使用解剖学自动标记模板(Anatomical Automatic Labeling,AAL)分割大脑为90个脑区,得到各个脑区内体素所对应的时间序列的平均值,计算各个脑区时间序列间皮尔森相关系数(pe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费舍尔转换(Fisher r to z)得到z矩阵,以此得到呈现正态分布的数据。设定稀疏度(Sparsity)(取值范围为0.05~0.40,以0.01为步长)为阈值,剔除无用连接,逐步建立大脑网络。数据处理工具箱BCT(brain connectivity toolbox)得出阈值内脑区的度属性,计算各个节点度属性的均值,每个节点的度属性均值给以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有差异的节点脑部位。用Brain Net Viewer工具成像有差异节点。分析有差异脑区度属性变化情况,以及相关脑区的功能特点,探讨PCS伴耳鸣患者脑网络度属性变化的意义。结果:PCS无耳鸣组在左侧眶部额中回(3.13±1.07)、左侧丘脑(2.51±1.03)、左侧颞上回(3.67±1.31)、右侧前扣带回(3.13±1.25)、右侧后扣带回(2.13±1.08)和右侧缘上回(4.46±1.35)度属性相较正常对照组(4.41±1.47、3.71±1.08、5.27±2.13、5.51±0.67、5.63±2.16、5.64±1.30)降低(P<0.05)。在左侧后扣带回(5.87±1.06)和左侧舌回(4.67±1.48)度属性相较正常对照组(4.41±1.46、3.21±1.27)增高(P<0.05)。PCS伴耳鸣组在左侧后扣带回(3.37±1.54)、左侧海马旁回(3.41±1.62)、左侧杏仁核(2.25±1.43)、左侧角回(4.17±1.02)、左侧颞上回3.25±1.02)、右侧丘脑(2.35±1.34)、右侧颞横回(3.97±1.62)、右侧颞上回3.26±1.22)、右侧楔叶(3.18±1.32)和右侧舌叶(3.26±1.42)度属性相较正常对照组(4.41±1.46、5.27±2.13、3.71±1.08、5.63±2.61、5.64±1.30、3.43±1.33、5.63±2.16、5.13±1.64、5.51±0.67、4.24±0.63)降低(P<0.05)。PCS伴耳鸣组在右侧后扣带回(5.76±1.83)、左侧内侧前额叶(6.08±1.62)和右侧楔前叶(6.08±1.06)度属性相较正常对照组(4.47±1.26、4.41±1.47、4.81±0.62)增高(P<0.05)。PCS伴有耳鸣组在左内侧前额叶(3.13±1.07)、左侧杏仁核(2.51±1.03)、左侧海马旁回(3.67±1.31)、右侧颞横回(2.13±1.08)、右侧颞上回(4.46±1.35)、右侧楔叶(3.13±1.25)和右侧舌叶(3.16±1.73)度属性相较PCS无耳鸣组(4.41±1.47、3.71±1.08、5.27±2.13、5.63±2.16、5.64±1.30、5.51±0.67、4.24±0.63)降低(P<0.05)。PCS伴有耳鸣组在右侧后扣带回(5.87±1.06)和左侧岛叶(4.67±1.48)相较PCS无耳鸣组(4.41±1.46、3.21±1.27)增高(P<0.05)。结论:1.度属性变化的脑功能区分别属于以下子网络:(1)听觉系统(颞横回,颞上回)。(2)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旁回,岛叶,杏仁核,额中回眶部)。(3)默认网络(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楔前叶,角回)。(4)视觉系统(舌叶,楔叶)。丘脑是感觉传导中重要通路,单独列出。2.脑震荡综合征患者出现耳鸣同头部外伤有关,外伤后脑功能紊乱是造成耳鸣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惊吓记忆的长期存在,不良情绪的反复出现是其诱导因素。3.PCS伴耳鸣的出现是多个系统协同作用造成,虽然,此类患者无器质性损伤表现,但各个脑区功能连接出现变化,度属性的改变客观的反映了这种改变,通过对度属性的研究,可以初步解释PCS患者耳鸣发生的机制。4.各个功能系统在PCS患者出现耳鸣的作用不同,听觉、视觉正常信号传递的减弱,造成对耳鸣这种不良信号的抑制作用减弱,而边缘系统以及默认网络系统则可能是主观性耳鸣异常信号的起源,其中,耳鸣记忆的提取,不良情绪的反复作用,造成恶性循环,逐步加重耳鸣症状。5.脑功能的可塑性变化,是耳鸣长期存在的基础,短期耳鸣可以随着脑功能的恢复,逐步消除,但随着脑可塑性变化形成新的功能连接,造成耳鸣会在PCS患者中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