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记忆与重构:环大明山龙母信仰探析——以广西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为例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民间信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以来,学术界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龙母文化的研究仍以对西江广东悦城、广西梧州的研究成果为众,对环大明山地区龙母文化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充分运用田野调查资料,选取了环大明山附近的壮族聚居村落——石门村为个案研究,试图通过传说、庙宇及仪式的分析,探讨信仰生成和维系的原因,进而分析民间信仰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对一个乡村社区民众生活世界的文化功能,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上林地区壮族民众对龙母的崇拜和祭祀,是对过去的一种社会记忆。通过口耳相传的地方性传说,保持并延续了民众对龙母信仰的历史记忆;其次,龙母崇拜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特点,不但满足了民众寻求幸福生活的精神诉求,而且成为当地人民进行文化再建构的依托,以此为村落经济发展寻求出路。再次,庙宇等神圣空间成为当地壮族集体记忆的象征符号,在不断展演的祭祀仪式中,当地民众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塑造和强化。
其他文献
县治在我国历史悠久,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都依靠县为单位发展,因此,县是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组织发展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是县的重要职能。县是城市与乡村、农业与
明清时期,内地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大,大规模的开垦使"山坡水涯,耕垦无余",其结果使国家中心地区森林资源日益枯竭,而锦屏所产的优质杉木是明清宫殿建设所必需之良材,为此明清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个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人员的流动更加频繁,当举办大型文体活动、重要节假日或恶劣天气出现大客流时,如何在坚持“由内至外,由下至上”控制客
期刊
信仰与仪式作为文化的基本因素及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向来是人类学研究的母题之一。本研究选择中国广西东兰县板登村的壮族以及缅甸东掸邦景栋市的掸族支系泰艮人为个案,运
将饮料样品定量稀释后,用针筒式水膜过滤器处理后,直接进样,外标法进行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用此方法进行了不同水平的加标回收率测试,证明方法快捷可靠,非常适用于大量的
“双案双反馈”教学,设计上分为课前、课中两个学案,课前、课后两次反馈,知识点上的分层有序,逻辑递进,实施过程中有导有学,互动合作。将“双案双反馈”教学引入高三生物的复
期刊
以色谱棒薄层色谱法替代薄层板的薄层色谱法,对渣油的族组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溶剂的精确配比,选择了适宜的展开剂.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样品的负载量、TLC/FID的扫描速
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同属壮泰族群,是“同根生的民族”。拴线仪式是一种祝福的礼仪,通过巫师或德高望重的祭司主持,将棉线绑在手腕上,表示收魂、安魂的祝福。在壮族和泰族日常
本文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文化变迁的一项具体研究,全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土家族当代农村地区婴儿的养育方式的文化变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