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通过对湘鄂西区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样式、火山活动、层序地层格架、充填序列、物源、沉积物碎屑组构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结合秦岭—大别造山带及江南造山带研究成果,从岩石圈尺度,从壳幔相互作用与盆山共轭、互为一体的角度,开展了湘鄂西区块区域构造特征、构造演化特征,主要构造样式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构造热事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论文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处于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地台演化的时代较长,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地台型沉积,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经历了多期次、多方向的构造作用,引起地壳演化不均一,形成研究区多种构造样式。研究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是在燕山期形成的,但也受到了基底构造的直接影响,所以比较复杂。其构造样式可以分为挤压块断、伸展断块、逆冲褶皱三种基本类型。研究区地壳演化经历了早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的地槽构造层的形成、震旦-志留纪的发生扬子陆块发生整体稳定沉降的地台发育阶段,发生裂解、坳陷作用,形成浅海沉积的泥盆纪-中三叠世的后地台阶段,以及晚三叠世以来发生差异块断作用的构造活化阶段。2.热演化年龄值从198.4±10.4~58.0±7.6Ma,说明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发生过三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198Ma左右(印支期)、154Ma左右(燕山期)、70Ma左右(早第三世)。代表了印支燕山期以来经历的构造改造时代。3.从本区生、储、盖、保及构造条件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认为下组合为主要的烃源岩,花果坪复向斜、桑植—石门复向斜、宜都—鹤峰复背斜为最有利的3个构造单元,提出2种不同类型的成藏预测区。本区内油气保存单元具有上、下两个组合,4个保存单元系列,总体分为3个保存条件区,其中花果坪复向斜宣恩地区以北为有利保存单元区,五峰、庙岭及磺厂—桥头一带为较有利保存单元区。4.数值模拟揭示,研究区中生代以来盆山体系演化受控于统一的动力学系统,是统一动力学系统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耦合作用的结果。印支—早燕山挤压期主要受控于华北与华南陆块间的陆陆碰撞作用,晚燕山—喜山伸展期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随后的地幔调整作用。5.根据油气地质条件和构造改造的研究,提出湘鄂西区块下古生界油气勘探集中在花果坪复向斜、宜都—鹤峰复背斜、桑植—石门复向斜、秭归复向斜四个区块(带),并分别进行评价及预测。